下一篇4 2017年11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植调剂担负起现代农业新技术重要角色
第五届植物生长调节剂发展与应用交流会热议产业健康发展
□ 《中国农资》记者 汪 洋

    11月3日,由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主办,重庆双丰化工有限公司承办,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新瑞丰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第五届植物生长调节剂发展与应用交流会在重庆召开,来自我国植调剂管理、推广、应用、科研、生产、经营等相关部门单位的领导、专家、代表近3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与会代表围绕《农药管理条例》新政、我国植调剂产品登记新情况、全球植调剂产品新动态、肥药减施背景下植调剂研发新趋势、集约化种植模式下植调剂应用新技术等话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深入的探讨。

    肯定植调剂效用与地位

    交流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随着技术发展,植调剂将与肥料、种子和其它农药一样重要,成为农业稳产高产的基础之一,是高效农业的又一保障。

    “与传统农业技术相比,植调剂使用成本低、用量少、见效快、投入产出比较高。”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农药与药械处处长王凤乐充分肯定了植调剂的效用与地位。他表示,植调剂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高新技术,其作用独特、不可替代、安全高效、潜力巨大,是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农产品安全、提质增效的有力科技武器。然而,无论厂商推广还是农民在使用植调剂的过程中,均遇到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解决的程度,影响着植调剂发展进度。

    什么是植物生长调节剂?据农药部农药检定所药效审评处副处长王晓军介绍,植调剂是用于调节作物生长发育的一类农药,包括人工合成的具有天然植物激素相似作用的化合物和从生物中提取的化合物和从生物种提取的天然植物激素。

    “全球范围内已商品化的植调剂品种达到100多种,主要有对氯苯氧乙酸、乙烯利、甲哌鎓、矮壮素、噻苯隆、赤霉素等,应用范围包括蔬菜、果树、棉花、烟草、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等作物。发达国家也广泛使用植调剂,欧盟允许使用的品种有40多种。此外,我国登记的植调剂品种共44种。”根据当前植调剂登记管理的概况,王晓军认为,植调剂是发展现代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需要,更是适应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计划的需要。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吴学民介绍说:“植调剂可使果蔬花卉保鲜时间大幅延长,提高农产品货架期,使农民灵活选择收获时间,同时植调剂也可以在短期逆境下的作物带来极大的保护,从而提高产量。”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谭伟明认为,在肥药减施背景下,植调剂的研发一定要遵从生物调节剂和绿色高效化学调节剂的源头创新和全链条创新,做到应用新材料新技术,研制安全高效、精准靶向的新制剂,依托稳定持效的新产品和新制剂来满足我国生产问题及需求的新产品应用技术和配套的综合技术。

    科学使用技术是关键

    近年来,我国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得到了快速发展,产品种类越来越多,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众多生产企业的崛起,市场显得异常火爆。随着科学的发展,植调剂的应用已成为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不正确的认识和不合理的应用,植调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频现“爆炸西瓜”、“毒生姜”等农产品安全事故,导致不少群众对植调剂的安全性产生疑虑。植调剂究竟该如何安全、科学使用?市场前景和发展趋势如何……

    “我认为植物生长调控技术和植调剂的使用正在成为目前农业种植生产中最为活跃的专业领域之一,其对农业进步的贡献正在不断地得到提升。”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会长刘永泉表示,植调剂在调控技术中无可替代的角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能否科学、合理、正确、规范地使用植调剂,也逐渐成为检验衡量农民掌握栽培技术精细、精准程度的明显标志。这是因为在种植产品生产过程中,决定其产量、品质因素,无不与使用调控技术息息相关。同时也因为植调剂本身有效成份生物活性等,需要精确控制浓度,对环境反应敏感,有效与无效或有害仅一步之遥,所以在使用环节上必须加强正确的技术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在实践中,尤其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中,暴露出人们对植调剂的科学认识问题。由于植调剂对时间、浓度、位置、使用方法,技术要求很高,所以对植调剂要正视问题,创新引领,规范管理,科学应用。要形成一条从生产、推广到应用的完整的监督管理体系。”王凤乐说。

    会上,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作物技术部经理张江文做了关于植调剂应用不当与补救方法主题报告,他以氯吡脲和对氯苯氧乙酸钠为例,列举多地多种作物,并展示了植调剂的正确使用方法。江西新瑞丰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金龙分享了新瑞丰公司一组植物生长调节剂产品应用报告。他表示,未来企业要聚焦于作物、用户、产品,做好建立作物生长调节解决方案,为种植者提供技术服务、开发合理的产品组合,真正做到以农民的需求为己任。

    合理布局产业整体发展

    “植调剂是农产品生产的重要物质,化学农药减施是绿色农业发展的重大需求。”针对我国植调剂研发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谭红认为,一是原始创新研发能力薄弱,新品种较少;二是生产技术水平低,生产成本较高;三是应用技术需要更大空间的拓展和提升。“未来研究目标必须要围绕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微生物源)可持续创新研发的技术体系,研制开发高效低毒新型植调节产品,进行新型植调剂产业化开发及产品应用技术示范等。”谭红说。

    “作用独特,不可替代,安全高效,潜力巨大,植调剂的研发、推广和应用进一步奠定了在现代农业新技术中重要地位和作用。面对当前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形式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的加强、农业全程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提出……植调剂产业发展同样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农业大学科研院常务副院长段留生说。

    对于未来植调剂产业的发展,刘永泉也给出了四点希望和建议:一是生产企业作物行业发展的主体,应重点在资源整合、技术服务和自主创新上下功夫。二是做好行业自律,延伸产品服务。适应农药管理新要求,努力提升产品质量,规范产品标签及使用说明。加快植调剂产品在特色小宗作物上的登记,为农业种植生产提供优质高效的产品。此外,企业要做好品牌及优势产品的宣传推介工作。三是建议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全行业的产业发展规划,引导行业有序发展,出台鼓励和指导植调剂产业发展的意见,从政府层面整体推动,通过政策导向和资金扶持,引导和鼓励行业兼并重组,资源整合,尤其是人才力量的整合。四是行业协会要进一步做好服务工作。深入一线调研,多关注行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主动搜集、及时发声。同时,积极促、协调好科研单位和相关企业的优势资源对接。联合企业加大对使用者的培训,做好技术指导和科普服务工作。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