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政策和市场双重驱动 中国肥企寻找国际市场新战略
——国际肥料行业协会亚太跨地区会议在上海召开
□《中国农资》记者 张 番 实习记者 黄 敏

IFA亚太跨地区会议主题报告现场。
加拿大钾肥出口公司Canpotex举行招待晚宴,国内化肥贸易巨头精彩亮相。
① ② ①IFA生产与国际贸易委员会高级主任米歇尔·普鲁道(左一)与中国农资传媒执行总编辑孙立新(左二)、四川开元集团常务副总经理陈洪伟(右一)交流全球钾肥产业发展形势。②国内外参会代表在展位上交流,寻找新的合作。

    10月24日-26日,国际肥料行业协会(IFA)在上海召开亚太跨地区会议。会议期间,全球化肥领军企业的高层领导共商行业发展大计,为中国化肥行业健康发展、国际化肥市场平稳运行探寻出路。中国的政府部门领导、科研院所专家、东南亚国家和中国生产企业代表在会上做主题报告。中国农业形势、化肥产业,以及企业生产和销售情况再次成为会议焦点。

    会议期间,来自国内外化肥生产和贸易企业针对市场走势进行火热交流。中国的化肥市场和贸易形势受到行业广泛关注。国际尿素市场依然竞争激烈,在氮肥方面,美国氮肥产能增加,目标是达到自给自足,中东地区氮肥出口量占据最大的国际市场份额,中国的尿素出口机会依然渺茫。而磷肥方面,中化集团农业事业部与摩洛哥OCP公司签订2017-2021年五年合作备忘录,将独家代理OCP在中国的磷矿石及磷酸二铵销售。钾肥进口也再次出现突破,中农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与德国钾盐集团钾肥公司签订了3年期合作框架协议。在全球化肥市场格局不断变化的同时,中国化肥企业更应一方面苦练内功,另一方面探索国际市场新战略。

    政策导向——

    让市场倒逼产业优胜劣汰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傅向升:

    在政府引导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化肥生产量和贸易量较往年有较大变化。今年年前8个月,中国化肥产量(折纯)达4533万吨,同比下降5.6%,其中氮肥下降10.3%(尿素下降15.3%),磷肥上升2.9%,钾肥上升4.4%。2017年前8个月主营收人6206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氮肥上升10.5%,磷肥上升13.1%,钾肥上升14.5%。2017年前8个月,化肥总出口量1692.5万吨,下降5.8%,总进口量600万吨,上升15%,其中钾肥进口量501.5万吨,增长24.6%。随着技术和装备的不断创新与进步,化肥行业的生产水平和生产装置大型化不断提升,有些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以及物耗、能耗、水耗和排放水平都进入先进行列。近年来新建尿素、磷铵装置均以大型装置为主,而成本高、能耗高以及装置落后的老旧产能加速退出,提高了中国化肥工业技术装备水平和产业集中度。

    未来中国化肥工业创新发展的基本思路是认真贯彻好国务院去年制定的《关于石化产业调整结构促转型增效的指导意见》和石化联合会印发的贯彻国务院《指导意见》的《实施方案》,突出“一个转变,两个提升”。

    发展方向——

    改进生产与应用技术 发展绿色农业

    中国石油化工规划研究所院长助理、化工处处长 李志坚: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

    目前中国化肥工业存在着以下问题:氮肥行业,许多装置都需要进行改良,采用先进的气化技术和其他更好的合成氨技术来进行生产;磷肥行业,磷肥叠加是对现有植物持续过度生长的一个关键限制因素;肥料利用率的提高需要通过改进产品结构和施肥方法来实现;不适应安全环境和环保标准的肥料应当重新安置;根据新的空气和水排放标准,所有肥料都要进行相应的改良。在绿色发展的原则下,中国化肥行业正进入一个消费和产能下降的新时代,但效率和环境效益却在不断地提高。未来,无论是在新政策条件下最终生存下来的落后产能,还是在产能互换或其他限制条件中扩大产能的先进设备,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在不久的将来,总产能将逐渐减少。肥料工业在原料、工艺技术、产品组合、废弃物处理和肥料应用等方面的循环链条上都将产生重要的结构调整,中国化肥产业将变得更加具有竞争力并且绿色环保。

    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副会长 钱景汾: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在国际化肥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加入WTO以前,化肥进口主要实行配额管理,进口政策灵活度比较高。入市以后,化肥进口的管理体制更加公开和透明,同时确立了适用各种关税配额的品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关税、增值税、进口配额和企业的经营权。中国入市以来对化肥进口管理的改变加速了中国化肥进口贸易市场化的竞争,促进了更为合理的化肥进口局面,保证了国内市场的供应,同时也促进了国内化肥产业在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大幅度提高,国际竞争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和加强。出口方面,入市以前,中国化肥出口主要实施指定企业经营,入市以后,国家放开了对企业出口资质的限制,只要拥有进出口经营资格或有外贸经营资格的企业都可以从事化肥出口贸易。

    当前中国化肥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价格低迷、竞争激烈的局面,化肥行业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确保化肥的稳定供应也是确保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保障,因此,近期外贸政策将保持稳定状态。另外,有机无机复合肥将成为政策支持的重点。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崔振岭:

    放眼国外,欧盟、北美、亚洲、中东部分发达国家的化肥施用量都呈现先快速增长、达到峰值后保持稳中有降或持续下降的趋势,逐步走上了减肥增效、高产高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当前农业依旧面临四大挑战:提高农作物产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农民收入,降低环境污染。近年来通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三大粮食作物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利用率有所提高,需要继续创新肥料配方制定发布机制,完善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

    未来要充分发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头作用,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促进施肥方式转变。中国未来发展趋势是农业一体化管理,通过推进施肥方式转变、推进新肥料新技术应用、推进有机肥资源利用、提高耕地质量水平等方式努力实现“肥结构进一步优化”、“氮磷钾和微量营养成分更合理、施肥方式进一步改进”、“机械施肥占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40%以上、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1.5亿亩、肥料利用率稳步提高,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到40%以上”的三大目标。

    企业动向——调整战略 适应市场需求 

    湖北新洋丰肥业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杨华峰:

    近年来中国粮食增产幅度大,化肥用量也大幅度增加,化肥的过量施用是目前中国农业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1980年中国化肥施用量1500万吨,现在施用量为6000万吨,增长4倍,而期间粮食产量增长不到一倍。我国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也远远大于欧美国家。

    化肥的过量施用问题与我国粮食增产压力大、耕地基础地力低、耕地利用强度高、农户生产规模小等相关,也与肥料生产经营脱离农业需求、肥料品种结构不合理、施肥技术落后、肥料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相关。过量施肥、盲目施肥不仅增加农业生产成本、浪费资源,也造成耕地板结、土壤酸化,这种现象在山东、河北、华北区域较为严重。

    根据《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未来要继续从四个方面解决过量施用化肥的问题:

    精准施肥。根据不同区域土壤条件、作物产量潜力和养分综合管理要求,合理制定各区域、作物单位面积施肥限量标准,减少盲目施肥行为。

    调整化肥使用结构。优化氮、磷、钾配比,促进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配合,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引导肥料产品优化升级,大力推广高效新型肥料。

    改进施肥方式。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意识和技能。研发推广适用施肥设备,改表施、撒施为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叶面喷施等方式。

    有机肥替代化肥。通过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实现有机无机相结合,提升耕地基础地力,用耕地内在养分替代外来化肥养分投入。

    四川开元集团常务副总经理 陈洪伟:

    老挝钾盐工业虽然起步很晚,但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一股新兴力量。截至2016年底,总共有11家中资企业在老挝投资钾盐矿资源,其中有2家企业已经投入生产,2家企业正在进行试生产,其余几家的项目基本处于初期阶段,正在进行普查、前期勘探和采矿权申请工作。

    2014年8月,随着第一船老挝开元公司生产的钾肥运抵中国港口,标志着中国钾盐境外开发企业首度成功实现产品反哺。2015年,开元公司项目一期全面达标达产,实现50万吨产量目标。当前,开元公司产品主要通过约350公里的公路运输运往越南万安港,走海运运往世界各地。未来,随着“泛亚铁路”的逐步开通,产品运输方式将有更多的选择,通过铁路运输可直接运往中国内地市场以及南下马六甲海峡。

    未来一段时间内,世界钾肥市场总体产能过剩与产能集中的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改变,钾肥的供给和需求端都将保持一定的增长。新增产能将主要集中在加拿大、俄罗斯、白俄罗斯等过去的老牌生产企业,而老挝作为一个钾盐工业新兴国家,虽然拥有很好的钾矿资源,也有了比较多的规划项目,但这些项目大多处于早期,而且比较分散,没能形成规模优势。所以,未来受钾肥价格、环境保护、资本和技术等多重因素影响,我们判断老挝钾盐开发将逐渐从分散走向集中,未来5-8年,估计老挝钾盐总体产能规模将有望达到400万-500万吨。

    CRU化肥咨询师 鞠 昊 :

    缺钾是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老问题,我国土壤中钾的含量正在降低。近年来提倡秸秆还田,秸秆中钾含量较高,且容易释放,能给土壤补给大量钾元素,但并不能满足作物对钾的需求。

    2017年上半年,我国钾肥市场运行基本平稳,国内钾肥产量继续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今年1-4月国产钾肥产量达到198.8万吨(K2O),同比增长8.5%。钾盐钾肥行业分会不完全统计,1-5月全国资源型钾肥产量约370万吨(实物),其中氯化钾产量260万吨,同比增长10%,硫酸钾产量约105万吨,同比减少8%。预计在2019年之后,中国钾肥产能增长将放缓,中国产能的扩张将不足以满足需求的增长。今年上半年进口钾肥数量远超过同期,未来将以温和的增长速度严重依赖进口。

    2017年农业播种面积的缩减、缓控释肥的推广、华北华东等地区大田作物一年三季用肥改为两季用肥,常规化市场需求量减少。国内钾肥市场价格受国际价格、农产品价格、复合肥整体需求等多方因素决定,政策上2020年化肥施用量零增长依然是大势所趋,大量元素化肥需求进入增长瓶颈期,随着有机肥替代,化肥减量和秸秆还田的推广,钾肥需求可能将出现停滞。

    亚洲风向——

    农业政策配套支持 促进化肥高效利用

    印度尼西亚Pusri Palembang公司研究和业务发展部

    总经理 Hasanal Kemal:

    印度尼西亚随着人口不断增长,政府对农业政策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本届政府更注重降低农民的农业生产成本,推出的食品安全政策中包括化肥补贴政策以及刺激企业增加化肥产能的相关政策。通过发放补贴,让农民增加用肥积极性,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同时降低农产品投入成本。未来,印度政府将为农民发放“农民卡”,用来匹配和管理补贴发放,有利于统一化肥价格,同时让农民直接从化肥补贴中受益。

    截至目前,印度尼西亚生产的化肥产品为尿素、硫铵、磷肥和复合肥。其中,全国15个尿素生产装置产能达到838.55万吨/年,3个硫铵装置产能共65万吨/年,2个磷肥装置产能共100万吨/年,3个复合肥装置产能共250万吨/年(其中,仅PKG公司一个装置产能达到220万吨,是全国范围内产能最大的化肥装置)。

    尿素方面,2012-2015年,印度尼西亚尿素产能一直保持在800万吨,2016年产能增加了38.55万吨,但产量较2013-2015年有所减少,为650万吨左右,销售量为660万吨左右,其中补贴销售400万吨,非补贴销售260万吨左右。其余产品近几年的产量基本稳定,而消费量在缓慢增长。

    菲律宾Atlas化肥公司董事 Raymond Ilustre:

    菲律宾全年只有两个季节——旱季和雨季,旱季为10月至次年3月,雨季为4月至9月,年平均降雨量从800-4500毫米不等。菲律宾平均每人每年消费大米112.26公斤,蔬菜40.15公斤,猪肉19.38公斤、鸡肉13.58公斤、牛肉2.47公斤。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是水稻、椰子和玉米,分别为462.6万公顷、323.9万公顷和248.6万公顷,蔗糖、香蕉和蔬菜种植面积共87.8万公顷,其他经济作物占106万公顷。其中,种植椰子并不使用化肥,这些作物使用复合肥、尿素和硫铵产品较多,目前菲律宾全年化肥消费量193.8万吨,其中氮磷钾复合肥消费量70.4万吨,尿素80.5万吨、硫铵29.1万吨、氯化钾10.2万吨、二铵3.6万吨。

    影响菲律宾化肥消费量的主要为作物价格、农民的购肥选择、信贷情况、天气和降水变化,以及政府的推广项目。

    目前政府的农业发展目标是提供充足、实惠的粮食,大米供应实现自给自足,玉米产量最少达到每公顷6.5吨,政府为农民减免2017年灌溉服务费,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增加出口产值。到2022年之前,菲律宾尿素和复合肥产量将略微上涨,全国化肥产量将缓慢增加。

    Integer市场研究经理 Andrea Valetini:

    全球特种肥料市场产值大约130亿美元,并以每年5%-7%的速度增长,在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驱动力最强,预计到2020年成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特种肥主要包括水溶性肥料、缓控释肥、中微量元素肥料和生物刺激素。近几年,特种肥料在印度市场上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2016-2017年,印度粮食产量达到2.72亿吨,突破了历史记录。但是尿素销售量减少了9%-10%。这个现象非常反常,以往尿素销售量是作物产量的标杆,但今年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2016-2017年尿素进口量同比下降了39%。印度政府指出,这是印度进口政策影响的直接结果。究其原因,主要是苦楝树包衣尿素的大力推广、首次禁止尿素用于非农业领域、并且提高化肥使用率,使尿素进口需求大幅下滑;此外,上一年的结转量较多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除了缓控释肥,印度水溶肥市场潜力巨大。印度不断增加灌溉设备的使用,而印度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促使果蔬需求增加,因此印度急需提高农民教育水平并增加灌溉设施。但推广水溶性肥料的难度在于,印度近半数农民的农场设有灌溉设备,却没有灌溉施肥系统,而且印度目前对复合肥发放补贴可能会吸引农民更多地使用普通复合肥,且经济作物和大田作物的回报差别并不大。然而,随着农业发展,印度水溶肥市场需求还是会增加的。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