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筑牢粮食安全“防波堤”
——访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中心主任、教授张福锁
□《中国农资》记者 张涛 魏萌

    磷肥工业是关系到国家农业发展、粮食安全的基础性行业,经过60年的“卧薪尝胆”,我国磷肥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产能过剩、面源污染等问题也掣肘着行业的健康发展。面对新时代下的新形势,磷肥工业如何实现转型并继续发挥作用?带着这一疑问,《中国农资》记者专程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中心主任、教授张福锁。

    《中国农资》记者: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化肥工业的茁壮成长,为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请您谈谈化肥,尤其是磷肥在促进作物生长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哪些重要的作用?

    张福锁:我们经常说“化肥是粮食的粮食”,我国的土壤整体来说不够肥沃,全国耕地中高产田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所以化肥对粮食增产就非常重要。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们在全国做了很多研究,证明化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可达40-50%,也就是说,我们有将近一半的粮食产量来自于化肥的施用,因此,化肥对粮食的生产非常重要。

    磷肥是作物必需的第二大营养元素肥料,对作物的生长和保障粮食安全的作用非常重要。我国的氮肥工业起步相对较早,磷肥工业的诞生要稍微晚一些,施用磷肥的历史也稍微短一些。建国后,进口生产设备和原料都很困难,我国秉承“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原则,开始了艰苦的化肥研发生产之路。磷肥工业从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硝酸磷肥、磷酸铵到现在的磷复肥,整整摸索了半个世纪之久。自从有了磷肥,我国的粮食产量才开始大幅度的增长。上个世纪80年代时,我国土壤中的含磷量非常低,根据相关统计,全国大约有80%的土壤缺磷,所以施用磷肥对作物增产的效果非常明显。过去的试验与工作实践也证明,单纯施用氮肥,增产的效果是有限的,如果将氮肥与磷肥按照合理的比例配合施用,增产的效果就会非常显著。因此,磷肥在粮食增产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理施用磷肥对作物生产和粮食增产的作用非常重要,比如磷可以促进水稻、小麦的分蘖,从而促进水稻、小麦大幅度增产。如果缺磷,小麦和水稻的分蘖就会减少,导致单位面积内的成穗减少,产量自然会受到影响。另外,磷在植物抗环境胁迫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抗寒、抗旱等。由于小麦和水稻这类作物的营养临界期都在苗期,一旦出现低温冻害,同时又缺少磷元素的情况,作物就会停止分蘖。如果在此时及时补施磷肥,就能增加分蘖、降低环境胁迫的影响、减少损失。在华北地区的小麦种植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干热风。小麦遭遇干热风后,正常的生理活动会受到抑制或破坏,使灌浆期缩短,粒重下降,最终导致大幅减产。为了防止干热风,生产上常常喷施磷酸二氢钾,来促进小麦的灌浆,进而促进小麦增产。每年国家补贴的“一喷三防”行动中,喷的就是叶面肥——磷酸二氢钾。总之,没有磷肥,我国的粮食安全就无法保障。

    《中国农资》记者:您是农业领域的专家,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现状也比较了解。近期,国内舆论出现了一些声音,认为国内粮食产能过剩导致粮价持续低迷,因此粮食安全已经不再是问题。对此,您怎么看?

    张福锁:我认为这是一种不严谨,同时也不负责任的说法。我国的粮食产能实际上并没有过剩,只是结构性问题。结构性的过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粮食进口造成的,比如进口玉米及其替代产品导致的所谓过剩,就是典型的结构性问题。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能力还不能完全保障整个国家对于粮食、饲料、油料和其他原料的需求,尤其是饲料和油料的缺口还非常大。所以,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同时也永远是悬在我们头上的一把双刃剑。一旦放松警惕,就很可能会犯错误。

    从我国粮食增产的历史来看,建国后,我们用了9年时间,将全国粮食总产量从1亿吨提高到2亿吨,紧接着用了20年时间,才从2亿吨提高到3亿吨。改革开放以后,包产到户的政策虽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我们仍用了9年时间,才将粮食总产量从3亿吨提高到4亿吨。然而,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我们又用了20年时间,才使粮食总产量又向上迈进了1亿吨。近些年,随着国家政策对农业生产支持力度的持续增大,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广大农民的不懈努力,我们用了6年时间,使粮食总产量又增长了1亿吨。由此可见,在涉及粮食安全的问题上,容不得一丝马虎,否则我们就可能花上30-4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弥补。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对粮食的刚性需求一直在增加,所以社会舆论中那些认为粮食安全不再是问题的看法是片面的。有人一看到玉米降价,就觉得是我国的粮食全面过剩了,这是不对的。玉米的问题一是进口,二是收储政策的问题,并不是说我们自己的生产能力过剩了,粮食安全在我国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小麦和水稻的总量可能基本能够满足,但肉蛋奶的供应还没有完全满足需求,这些对粮食的消耗量更多,都是刚需。

    总之,我国的粮食问题是结构性过剩,而化肥尤其是磷肥行业出现的产销偏差,也是结构性的矛盾。我国氮肥的总量确实有些过剩,磷肥总量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而钾肥仍然只能满足50%的总需求。所以,只需要把氮肥和磷肥总量适当优化一下,就能够在肥料这一领域走得更好。

    我们做过一个预算,如果现在马上把化肥全部停掉,粮食的产量会下降一半,一半的人会饿肚子。这个问题很严重!

    《中国农资》记者:现阶段我国提倡“减肥增效”,并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化肥“零增长”。在此背景下,您对磷肥工业未来的发展和推广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张福锁:化肥“零增长”是我国在2015年出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性政策,其背景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化肥用量迅速增长,尤其是高产地区和经济作物上过量施肥的问题已经相当严重。过量施肥导致的恶果既包括对环境的污染,对耕地质量的破坏,也包括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因此,国家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和环境安全,使农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化肥“零增长”。这也意味着,我们不能再过量地生产和投入化肥,而是要高效利用现有规模的化肥,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

    对于磷肥工业来说,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磷本身是营养元素,但过量施用磷肥会使多余的磷流失到周围的环境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要高效地把磷用到作物生产中去,而不是让流失的磷去污染环境。磷肥工业可以利用国家的这一政策和机遇,主动优化产业、优化产品、优化服务,为我国农业的绿色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具体来说,磷肥工业首先应该生产农业需要的、优质的磷肥产品。磷元素在土壤里面经常会被吸附固定,南方和北方的土壤一个呈酸性,一个呈碱性,加上气候条件不同,不同作物对磷的吸收利用能力也不一样,磷被吸附固定的情况也不一样。因此,每种磷肥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金油”式产品,比如在南方,由于土壤的pH值比较低,就可以用一些溶解性低,可被作物活化利用的磷肥;而在北方,土壤的pH值比较高,碳酸盐的含量也比较高,就要用溶解度高,容易吸收利用的磷肥,效果会更好。由此可见,在不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对不同的作物,我们应该生产更有针对性的产品,这是今后磷肥工业大有可为的一个方向。

    另外,磷本身在环境中的移动性不像氮那么大,因为氮很容易散逸到空气中,或渗漏到水中,而磷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易被吸附固定,施用后会长期保持在根层土壤中。因此我们要想办法来活化利用这些养分,提高磷肥的利用率,这在磷肥生产中也至关重要。当然,这里面也包括生产磷肥时使用的磷矿,我们通常只利用了其中30%左右的磷,剩余的很多废弃物中也含有大量的磷。虽然它们的磷含量比较低,但也都是宝贵的资源,应当循环利用。此外,在有机废弃物中也富含大量的磷,比如畜禽粪便、生活垃圾,都可以循环利用变成磷肥,为农业服务。总之,磷肥工业应该生产农业真正需要的磷肥,其次是做到磷资源的循环有序利用,最后还要学会为农业服务,把好产品和好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用好。围绕这三点发力,磷肥工业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