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化肥贸易在变革中打开探索模式

□ 《中国农资》记者 张 番

    核心提示 

    如果说2016年是中国化肥进出口贸易经历的大考之年,2017年更多地可以被称为变革中的探索之年。在相关行业政策的重压之下国内化肥生产成本不堪重负,其他资源大国增加的化肥产量很大程度上挤占了中国化肥出口的市场份额;而在我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限制了不少传统化肥企业的发展的同时,却吸引了更多国外先进产品和技术进入中国化肥市场。2017年的化肥进出口贸易,在市场这只“手”的调控下,一方面对传统出口企业形成倒逼,另一方面逐步改变中国化肥进出口产品的格局。

    供需   需求总体稳步增长  供应变化主导市场 ★

    根据国际肥料工业协会(IFA)的数据,2016年-2017年世界肥料需求稳步增长,预计将达到1.86 亿吨,其中,磷肥和钾肥需求速度将远超氮肥。北美2016年-2017年肥料需求有所下降,主要原因在于种植结构发生改变,豆类种植面积增加,而玉米种植面积减少;拉丁美洲的化肥需求则急速回升;西欧、中欧肥料需求略有萎缩;东亚肥料需求依旧有限,特别是中国实施了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后,传统化肥施用量将很快放缓;由于印度化肥消费下降,特别是尿素消费的减少,导致南亚化肥增长缓慢;土耳其取消化肥相关增值税会刺激其需求增加;在非洲,农业投资逐渐增加,化肥需求稳步回升。

    相比稳步增长的需求,化肥供应的不确定性成为主导市场走势的重要因素之一。磷肥方面,目前全球磷肥市场呈现区域化特点,加拿大和拉丁美洲市场将由美国主导,欧洲市场主要由北非和俄罗斯主导,印度市场主要由沙特和中国主导,非洲市场由摩洛哥OCP公司占领。其中,摩洛哥OCP公司2017年底肥料产能达到1200万吨,2017年底磷矿年产量4400万吨。氮肥方面,全球进口量前十位国家的尿素进口占全球尿素贸易量的61%,其中8个国家在2016年增加了进口量,而印度和美国的进口量有所下降。美国、伊朗、阿尔及利亚、埃及等具有天然气价格优势的尿素装置投产或复产,导致中国氮肥市场竞争力减弱、出口进一步受阻。钾肥方面,俄罗斯和加拿大依然凭借着巨大的钾矿资源占据全球钾肥市场供应的重要地位,而中国的钾肥产能近几年迅速增加,也使中国进口钾肥的话语权不断提升。今年,设计产能为近300万吨钾肥的德钾加拿大公司已于5月初开车试生产,8月份开始陆续供应全球市场,对中国市场的供应将显著改善。

    出口   中国“出口大国”地位被颠覆 ★

    在2015年取消窗口期之后,中国出口给全球化肥市场的“时间表”似乎已经淡化。于是,伴随着全球供需形势的变化,中国化肥出口企业受到自身生产成本增加、国外供应商生产成本下降的双重挤压,不得不忍痛割爱,缩减出口市场份额,在这场国际市场竞争的战场上承受着夹缝中生存的煎熬。

    对于全球范围内总体过剩的氮肥和磷肥产业,现在的市场无疑是低成本为王。单靠丰富的资源已经不能为企业带来绝对的市场优势,而低成本、低能耗的丰富资源才是王道。多年来,中国化肥企业凭借资源大国的背景在国际市场上运作的风生水起。然而,当中东可大规模开采使用数百年的磷矿产量爆发时,当美国突然发现并立刻使用大量优质页岩气生产氮肥时,中国的资源在国际舞台上显得优势全无。

    从需求上看,巴西、印度依然是化肥进口需求大国。然而,目前看来,巴西市场上各供应商竞争激烈,中国的市场份额也正在被挤占,除了一些高端产品,传统肥料都面临着出局的困境;印度每年化肥进口量不确定因素较多,同时,随着中国以外不少化肥供应商的崛起,中国的出口企业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以往通过压缩利润空间取胜的中国出口商,现在已经被国际市场竞争的转盘甩了出来。

    不仅如此,在不少贸易商还为出口压力承受痛苦时,中国化肥行业又迎来一个历史转折点。中化集团农业事业部与摩洛哥OCP公司签订2017-2021年五年合作备忘录,中化集团将独家代理OCP在中国的磷矿石及磷酸二铵销售(由OCP特殊指定的渠道除外),总计数量约500万吨,价格根据市场行情决定。云天化也同摩洛哥OCP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今后双方将逐步在全球化肥产品生产、销售、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度全面的合作。未来我国磷肥贸易及产销形势将如何变化?我们拭目以待。

    进口   中国市场依然吸引国外化肥生产企业 ★

    在全球化肥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外国企业也希望“走进来”。近年来,不少国外知名化肥生产企业不遗余力地在中国市场扎根或扩大,努力将好的产品和种植技术引进中国。这些企业包括在深入中国化肥市场数十年的全球大型传统化肥生产企业,也不乏提供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案的新型肥料企业。

    从进口量来看,我国进口化肥产品主要为钾肥,其次是复合肥。中国海关统计,2016年全年中国累计进口各种肥料832万吨,氯化钾累计进口量为682万吨,氮磷钾三元复合肥累计进口量为113万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8月,我国进口肥料600万吨,同比增加18%,其中钾肥进口501.5万吨,同比增加24.6%。

    近年来,随着全球钾肥产能的增加,特别是我国钾肥产量的不断释放,我国进口钾肥的道路在不断拓宽。虽然钾肥大合同联合谈判机制以及边贸进口操作方式不变,但国外供应商向中国供应产品的方式和渠道逐渐多元化。我国钾肥进口不再受制于国外供应商垄断的控制,国内外供应能够有效地保证满足我国钾肥消费需求。但也引起了钾肥逐步由供不应求的市场地位转变为供过于求的竞争局面。

    从产品和技术的引进来看,除了钾肥以外,越来越多的进口水溶肥、生物刺激素、有机肥等出现在中国市场上。对于进口肥料的代理商或国外公司的中国代表而言,产品的高端定位无疑是最大的优势,但想要挤占本地市场的份额、让中国终端经销商和农民建立从无到有的认知,甚至解决国内外沟通过程中的文化差异成为他们最大的困难。这些代理商更多地承载着沟通桥梁的责任,在中国市场上做出的努力大多期待长期回报。

    机遇   挑战大于机遇  但有机遇就有出路 ★

    在全球贸易形势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也在逐步多元化。许多企业主动出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目前中国复合肥在国际市场上的生产、应用技术方面优势较大,特别是新型肥料的出口,在非洲、东南亚都会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亚洲作为全球重要的化肥需求市场,是全球化肥供应商销售的主要目标市场之一。东盟各国巨大的农业产业释放出强劲的农资市场潜力,特别是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对于我国农资产业来说更是巨大机遇。

    抓住机遇要保证国内生产产品的质量,这是进军海外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同时也需要提升中国制造的“软”实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服务输出。尽管东盟各国农业实情不同,但是普遍不及我国的发展水平,在一方面渴望农资产品的同时,还渴望得到先进的农化服务和技术指导,所以我国企业要走出去体现自身的价值,就要有弯下腰认真服务的态度,同时持之以恒。“走出去”的企业还要增强自身的软实力,特别是在专利和标准的制定上多下功夫。

    第二,品牌树立。纵观我国农资产业的布局和现状,在全球化竞争的当下毫无成本优势,这也决定了粗放型的大宗贸易不及精耕细作的品牌化运营,这就需要了解海外各国的农业政策、质量体系、环保标准等,打造“中国制造”的品牌效应。“走出去”的企业要有自律的机制,目前全球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质量良莠不齐,“走出去”的企业难免“掉链子”“毁形象”,所以企业“走出去”一定要自律。规模小的企业可以跟随规模大的企业共同合作进军海外市场,而小企业之间更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开拓国外的市场。

    而对于中国化肥企业真正迈出国门,到海外投资,则需要更加谨慎的态度。IFA生产与国际贸易委员会高级主任米歇尔·普鲁道表示:“中国化肥企业在国内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目前正在全球各个地区通过各种方式探寻‘走出去’之路。然而,其中有很多合作项目并不理智。特别是在海外寻求资源、建立生产项目方面,大部分中国企业在投入前期考虑不周全,一味追求短期效益,大刀阔斧上项目。往往导致在项目建设期间发现各种未预料的问题,甚至很多企业对项目半途而废,撤资中断建设。希望中国企业在寻求海外投资前做好长期战略规划,立足长远发展,避免损失。”

    面对目前的国际市场形势,企业面临的挑战确实大于机遇。但只有在机遇中求生存,才能有赢的可能。在行业处于低谷期时蓄势,在产业发生变化时应变,才能更快地找到突破重围的出路。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