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年来,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稳步推进,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农业和农资行业的发展逻辑。随着农业服务对象的改变与服务领域的拓展,包括传统农化服务在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已成为农资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为了适应新时代下的新形势,农资企业纷纷卧薪尝胆、苦炼内功,立足服务转型升级,在服务“三农”的理论与实践、内涵与外延、广度与深度上打造出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态势。
农业新变化催生服务新需求
随着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深化,中国农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比重不断下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日趋显著,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另一方面,作为撬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力杠杆,土地流转与托管的有序开展,使农业生产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精准化方向发展,同时还催生出一大批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生产大户、专业户、农业龙头企业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主体。
农业领域出现的诸多新变化,催生出许多新的需求,而农业服务对象的深刻改变,也对农资行业服务的内涵与外延、广度与深度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农业服务的主体由原来的小农散户转变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的土地规模由破碎的地块转变为动辄成百上千亩的农场、基地,使农资企业对接、服务大户成为可能;其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具备一定的农业技术和抗风险能力,消费更加科学理性,对从选种到加工销售等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更为迫切,加剧了农资企业的转型压力;再次,服务的理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农资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并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寻找新模式、新途径。
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生的速度加快,一些具备一定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既是农资消费者,也是生产者,但服务于这些新兴主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速度却相对滞后。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由公共服务机构、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提供涉及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类专业化服务,比如农资销售配送、作物全程管理服务、农业技术服务、农业金融服务、农业保险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农产品销售服务等,但在广大农村基层,能够提供这些专业服务的机构并不多,这也为农资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空间与可能。
行业新形势裂变服务新模式
农业发展模式与经营思路的转变,导致农资成本在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而包含人力因素在内的服务成本比重不断上升。过去,农资企业从事农化服务只是为了销售产品,服务本身虽有价值却并不能带来直接的利润。如今,作为进军农业全产业链的最佳入口,服务创新不仅成为农资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也已成为行业增值点频现的“新大陆”。
在此背景下,传统农资生产与流通企业“内外兼修”,大力加强农化服务团队建设与社会化服务资源的整合,一方面通过管理与渠道的扁平化,将节省下来的成本用于服务的升级与下沉,从而由传统生产、流通商向“生产+服务”“流通+服务”转型;另一方面通过企业的兼并重组与资源的优化整合,积极进军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从而由服务“市场”向“服务市场+服务全行业”的愿景稳步迈进。
面对新时代下的新形势,农资行业裂变出许多服务新模式:
第一,同业合作服务模式。在行业转型阵痛期,一些主流农资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紧密合作,抱团取暖。云天化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坚定打出“与合作伙伴共成长”的口号,引导并帮助农资经销商提升服务,转型升级。金正大、红四方、新洋丰、开磷、瓮福、倍丰等传统农资生产与流通企业,也纷纷在资源、科研、渠道、服务、上下游关系等方面加强合作,集行业之力提升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快速成长的农资连锁体系中,具有优势互补性的优质产品及配套服务,共享市场,合作共赢,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和服务资源的重叠浪费。
第二,跨界合作服务模式。在农资服务创新方面,整合型创新大放异彩。金正大金丰公社的成立,通过合作或并购的方式整合农药、肥料、种子、农机、农技、植保、收储、烘干、贸易、农业金融、农资电商等上下游及国内外资源,打造出囊括农业全产业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航母”。开门子则另辟蹊径,以适应南方水田耕作的农机、粮食烘干收储设备为切入点,在农业产业链条中找到了潜力巨大的服务增值点。
第三,政企合作服务模式。在金丰公社宣告成立不久,金正大又在临沭县成立了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联盟。金丰公社是农业服务的组织者,而联盟涉及的范围更广泛,可以将政府、农场主、农机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等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以经营促服务,大幅提升农业作业效率和服务效益,帮助农民成为农业产业工人。这种政企合作推广服务的模式,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有效弥补单一个体和企业在全程农业服务中的短板与不足。
第四,校企合作服务模式。在农资企业由“产品驱动型服务”向“需求驱动型服务”进化的过程中,校企合作的模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年实践证明,云天化、司尔特、新洋丰等企业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推动的科技小院服务模式,在提供作物全程营养解决方案支持,协同提高农业生产力、资源效率、产品质量,以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企业骨干,整合建设多元化农业服务体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彰显了校企合作服务模式的创造力。
企业新思路奠定服务新格局
目前,以服务创新带动企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农资行业的共识。但在如何创新服务方面,每个企业却有各自的思路。服务创新的差异化,使广义上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出现了格局上的新变化。
一批辐射全国的大型农资企业针对不同地域、土壤、气候、作物等,开展智能测土配方服务,提供作物全程营养解决方案,同时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领域进行深耕,如金正大、史丹利、辉隆等。还有一些企业立足区域市场、聚焦作物,逐步成长为区域性作物服务专家,或以农业生产链条中的某些环节为切入点,打造出适应地域农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力量,如开门子、川金象、诺威特等。总之,国内农资企业在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都有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全方位与区域化服务相得益彰,大规模与精细化服务齐头并进。
经过在农资电商领域的不懈探索,国内农资企业普遍认识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重要性,在融合新技术方面的思路更加清晰,由“互联网+农资”向“农资+互联网”的转变,使现代科技的应用回归于工具和服务本位,并奠定了多种服务形式并存的发展格局:
第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一方面能够帮助农户实时控制生产进程,并快捷、高效地解决问题,使农化服务的沟通成本大幅降低,如农医生、柑橘通类APP;另一方面则打破了时空地域的限制,及时为农户提供全程作物解决方案,并进行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提高了服务与营销的效率与精度,如丰信农业推出的在线农业服务。
第二,以农户需求为核心,整合农资、农产品、消费品销售资源与渠道,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购销服务,打造化肥、农药、种子等重要农资及农产品的购销平台,例如一些省级农资公司通过建设“县级运营中心+村级服务站+农户”的运作模式,帮助农民实现代买、代卖、配送等便民服务。
第三,通过建设基于不同区域、作物品种、土壤与气候、农资、仓储贸易等信息交互积累的大数据系统,为农业生产提供价格发现、市场预警、信息发布、行业咨询等综合服务,推动相关政务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
此外,在服务的“引进来”与“走出去”方面,国内的农资企业也彻底颠覆了传统格局。金正大收购德国康朴、中化收购先正达、云天化与以色列化工“联姻”……通过国际并购与合作,国内的农资企业一方面可以将国际先进的服务管理理念融入到自身的发展中,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资源与渠道的全球整合,将国内的优质产品、配套服务进行输出。从过去单纯出口产品向输出产能转变的同时,也将国内成熟的农化服务及社会化服务理念和经验传播到海外,使中国的农资企业由单纯的贸易国际化向服务全球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