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方向。近日,中国农业绿色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副校长宋宝安所做的《中国农药绿色发展的现状与展望》报告引发了与会者的深思和讨论。他表示,发展绿色农业,农药的绿色发展是关键。其中,生态农业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发展方式,因此,绿色发展、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等行动和措施是新形势下国家意志对我国农药产业的必然要求。
关于我国未来绿色农药发展、农药产业战略地位、农药产业转型升级等问题,宋宝安接受了《中国农资》记者的采访。
颠覆“谈药色变”旧观念
《中国农资》记者:近些年来,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农药企业面临着较大的转型升级压力。此外,“农药”已成为老百姓的敏感词汇,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屡见不鲜,您如何评价这种现象?您认为造成农药残留超标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对于农药产业的转型升级有没有更好的建议?
宋宝安:是信任危机致使农药妖魔化。妖魔化农药,源于对食品安全的过度焦虑。
一谈到“农药”,人们可能就会想到“污染”,其实这是对农药的一种误解,农药为农业增产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农民为了提高产量,过分依赖农药,在农作物收获前不允许施药的禁用期内违规施用农药,以及对一些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磷酸酯类农药或其他聚酯类农药长时间的单一施用,造成环境污染、害虫猖獗及有害生物抗药性产生,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和社会公害。如果农民能够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规则,将施用、强度、技术这几个环节科学地结合起来,完全可以减轻甚至避免污染。
解决我国农药发展的尴尬局面,新形势下的绿色农药创新尤为重要:一是从传统的仿制体系走向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二是新农药创制要基于手性为导向、天然产物为导向的农药创新策略;三是化学农药零增长计划,中小企业转型为植保服务机构;四是加大开发省工、省力的高功效农药及施用技术。
系统看待农药“零增长”
《中国农资》记者:您如何看待农药“零增长”方案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宋宝安:从2015年起,全国全面推进实施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关键是落实“三改进、三推进、三减少、一提高”。具体来看,一是改进防控理念,推进绿色防控;二是改进施药技术,推进科学用药;三是改进组织形式,推进统防统治。
努力实现“三减少、一提高”,即减少农药用量:一是减少施药次数;二是减少施药剂量;三是减少农药流失;提高防治效果。重点在“控、替、精、统”四个字上下功夫。大力推进农药减量控害,积极探索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药发展之路。
农药发展过程是一个由低效到高效、由高毒到绿色、从高风险到生态安全的过程。关于未来我国农药发展的新方向,我们欣喜地看到,环保核查、农药集中配送、“试水”农药电商、植保飞防、新《农药管理条例》、作物解决方案、兼并重组、农药管理等一系列创新措施的探索都将给农药产业的整体发展带来新的变化和启发。
全面盘点产业整体现状
《中国农资》记者:请简单介绍一下我国农药产业现状、农药工业发展成就以及农药科技创新现状。
宋宝安:首先,关于我国农药产业现状:近年来,我国农药产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传统产品出口增长,总量增大,进口产品推广力度提升。
其次,我国农药工业发展成就包括:一是产业布局更趋集中,加快了农药绿色化进程。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河南、河北、浙江等省,这五省的农药工业产值占全国的68%以上,农药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28家;二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促进了农药高效化发展。2015年农药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40家,有超过30家涉及农药领域的上市公司。华邦颖泰、新安化工、红太阳等本土公司跻身2015年世界农药公司20强;三是产品结构更趋合理,提升了农药清洁化水平。高效、安全、环境友好型新品种、新制剂所占比例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四是安全技术不断突破,支撑了农药产业安全发展。近年来,我国农药企业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安全生产工艺和安全剂型,研发全程化安全防控技术,加强对安全科学使用农药的指导服务,促进农药废弃物循环回收。
最后,关于我国农药科技创新现状:第一,农药科技创新平台初具规模。例如一批国家级农药科技创新平台先后成立,一批省部级农药科技创新平台相继成立,农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也已成立;第二,农药创制体系形成稳步发展。国家科技计划的滚动支持,农药创制体系形成并稳步发展,实现了农药创制品种自主开发,在中国农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第三,科技创新基础理论体系和方法初步形成。
客观分析产业发展短板
《中国农资》记者:我国农药产业发展很快,但研发竞争力与国际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农药产业发展还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
宋宝安:长期以来,全球农化行业市场主要由国际大型跨国公司把持。在世界第一大农药生产国中国,引领农药市场发展的同样是这几家国际巨头。
虽然近几年,中国企业在国内农药市场占比逐年提升,但这部分市场却要由2000多家国产农药生产商瓜分,中国企业日子远没有国外巨头好过。主要原因包括:一是企业在新农药创制及推广水平方面远落后于跨国公司。对国外过期专利的争抢,导致产品结构不合理及产品同质化,最终形成恶性竞争。二是我国农药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突出表现为:杀虫剂占主导地位、植物缺少植物诱抗剂、登记有效成分过于集中等。三是为提高效果,一些企业在农药中添加隐形成分几乎成为公开秘密。尤其在一些天然产物源农药中非法添加其他有效成分,已成为天然产物农药及农药管理者心头之痛。四是随着一批批问题农药的禁用,目前还未找到合适、高效替代产品。五是当前主要农药减量措施主要是非农药措施,缺乏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产品。六是尽管我国已有不少自主研发品种,但大部分品种市场占有率低,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在过临时登记期限后,未进行进一步“转正”登记和推广使用。
把握产业发展绿色机遇
《中国农资》记者:随着国家和社会对食品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以及中国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绿色农药逐渐受到关注。通过多年来政府、行业的努力推广,加上研发技术和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绿色农药迎来了快速发展的良机。
您认为当前绿色农药发展存在着哪些机遇与挑战?未来绿色农药创新还将朝什么方向发展?
宋宝安:我国耕地少、人口多、植物病虫害频发,农药是我国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但农药长期不合理使用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病虫草产生抗性等问题。为此,生态农业是中国农业重要的发展方式,农药绿色发展以及化学农药减量使用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关于新形势下绿色农药的创新方向,我认为可以拥有六条创新发展的路径。一是从传统的仿制体系走向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具体做法要通过企业为主,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管理部门、协会等单位和机构协同创新,实现农药自主产品的跨越。充分利用我国现有自主创新农药品种及候选品种的专利技术,积极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的应用技术开发和引导。二是新农药创制要基于手性为导向、天然产物导向农药创新、农药生物合成技术创新的策略。三是化学农药零增长计划需要调整中小企业结构,培养国际竞争力企业,避免恶性竞争。四是加大开发推广省工、省力的高功效农药及施用技术,这是新形势下农民节本增收和提高农药利用率和劳动率的需要,也是现代农业生产安全需要。五是针对目前农药品种老旧及产品同质化问题,创制出市场需求大的急需品种,研发科学合理的全程防控方案。六是改变防治策略,以“生态为根、农艺为本、化学防控为辅助”为现代植保理念。
探索绿色农药创新之路
《中国农资》记者:农药使用量减少以及国内农药面临的问题,都对高效、创新、绿色、安全的农药品种提出了更高要求。绿色农药创新与应用如何走出当前面临的尴尬局面?究竟路在何方?关于“十三五”期间农药绿色创新重点,您能否介绍一下?
宋宝安:我国农药研发已初步形成了农药科技创新基础理论体系和方法。我国农药创制体系也由早先仿制为主,到今日自主创新体系形成,实现了农药创制品种自主开发,在中国农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绿色可持续,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导向。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日益加大的趋势表明,过去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老路已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十三五”期间,农药绿色创新内容包括:一是加强品种绿色工艺创新研究,节本清洁,增强竞争力;二是加强骨干品种绿色制剂创新研究,减少生态环境风险;三是推动专利过期品种国产化进程,为替代提供当家品种;四是基于天然产物为先导,加快免疫诱抗和性诱剂调节产业化及应用技术研发,推动生态调控;五是研发高工效农药和航空新型制剂,加强要种肥一体化进程,提高农药利用率和精准化率及省力化;六是推进绿色农药全程植保技术和体系建设,为以区域和作物为代表重大病虫害防控提供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