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7年10月13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钾肥行业既要活在当下,也要走出未来
——访中国化工学会化肥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亓昭英
□ 《中国农资》记者 徐 骞

    拥有 14 亿人口的中国不可一日缺“钾”,这是中国农业的客观现实,也是中国钾肥人竭力奋斗的动力。作为第四大钾肥生产国与最大消费市场之一,中国钾盐( 肥) 工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近几年, 随着中国钾盐(肥)工业长足发展,国产钾盐(肥)产能产量不断增长,中国钾肥人的国际话语权在进一步提升。但在国际钾肥供需形势发生结构性变化,国内钾肥资源总量有限的今天,中国钾肥如何活下来,如何走出去,成为行业最为关心的问题。

    钾肥发展必须 重视产业链模式

    在2016年,国际钾肥价格和供需结构遭遇拐点,中国钾盐(肥)产品供求格局也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并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在缺钾的中国,钾肥出现供大于求,客观上反映了国内乃至国际钾肥供应偏大,而需求增长明显不足。最明显的后果是钾肥价格,尤其是氯化钾价格长期在低谷徘徊。

    在中国化工学会化肥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亓昭英看来,中国钾肥长期生存在供不应求的市场格局下,企业对于开拓市场、服务市场动作不多,意识不足。亓昭英说:“当前国内肥料市场的总体变化一致,总量过剩是一个重点,肥料价格长期保持低位也是大势所趋。即便是钾肥,也很难独善其身。钾肥企业必须开始正视市场问题,找到稳定供需、提高效益的突破口。”

    提高国产钾肥附加值的出路在哪?亓昭英认为,让肥料与农产品联系起来,建设“农资-农产品-消费者”的完整产业链至关重要。亓昭英表示:“目前行业内的农业产业链模式很多,其中一部分做的卓有成效,但从影响力和规模来看,仍不足以支撑起农资行业的发展。 农业产业链需要农资企业更深入的参与,也需要有大资本和完善的流通渠道介入。‘农产品有销路,肥料才能有销路’,这是钾肥行业必须明确的思路。”

    土壤治理应有

    更多钾肥人身影

    对于含钾土壤调理剂,我们并不陌生。几年前,国产钾长石开发、生产、推广就曾在行业内引发热议。而时至今日,含钾调理剂在市场中的份额并不突出,与行业预计的迅猛发展存在差距。近几年,磷石膏与钾长石的协同利用产业化渐渐受到行业关注,亓昭英对此也表示支持。

    目前国内磷石膏缺乏高效利用技术,堆存量每年以5000万吨增长,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磷石膏堆存量已超过3亿吨。利用磷石膏生产钾硅钙土壤调理剂,对磷肥企业而言是变废为宝的产业优化,对钾长石生产企业而言也是重大利好。据相关专家介绍,将除去重金属后的精磷石膏、钾长石、其他钙基化合物与添加剂一起按计量进行混合、球磨、干燥、活化、冷却、球磨、包装,即可制成钾硅钙土壤调理剂。此类产品可调节土壤酸碱平衡、降低有毒有害元素的累积效应,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墒值及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水分流失,提高水肥流失率。

    亓昭英认为,与数量惊人的磷石膏相比,目前国内钾长石生产数量并不大。如果此类产品得到市场接受,钾长石企业的前景将十分光明。近期袁隆平教授在培育海水稻方面的努力得到多家权威媒体报道,农业专家的不懈努力背后,是国内盐碱地治理的巨大空间。亓昭英说:“现在很多企业不敢上项目,不敢投资,就是害怕没有市场。但从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来看,盐碱地治理的需求很大,土壤调理剂的市场空间也很大。”

    “走出去”

    要注重行业团结

    “走出去”对于中国钾肥行业而言是责任也是发展必然。怎么走,至今都是一个难题。

    一方面,钾肥对外贸易仍缺乏必要经验。据亓昭英介绍,对于精细化钾肥的出口,国家是鼓励的,国内精细化钾肥产品在国际上很有竞争力。但是近几年国内企业在出口过程中遇到阻碍。客观而言,国内产品品质、价格很好,贸易方式合理,但由于参与国际贸易经验不足,容易被人抓住细节做文章。国产氢氧化钾在出口某国时,就曾被要求征收92.5%的关税。钾肥行业中部分企业满足于在国内做生意,缺乏足够的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

    另一方面,中国的海外找钾之路走得非常的难。境外找钾,至今没有几个成功案例。亓昭英说:“当前的困境是黎明前的黑暗。对于中国钾肥行业而言,资源量有限,产能和开采时间有限,不能着眼于价格,还要有长远战略。国内钾肥龙头企业对钾盐资源有急切需求,但也不具备足以建设海外钾盐项目的资金。目前境外找钾的先行者掌握了一些海外优质资源,一部分已经具备建成项目的基础,国内钾肥生产企业拥有技术、经验和市场,把各方优势结合在一起,形成海外钾肥开发联盟,吸引外部资本支持,共同完成钾肥‘走出去’事业,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合理选择。”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