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美内蒙古,亮丽风景线”。草原之外看草原,水草丰美,歌声嘹亮是最为深刻的印象。然而在丰富的旅游资源外,内蒙古自治区在中国农业版图中的地位也不容忽视。在内蒙古,有闻名全国的巴盟葵花,有欧盟认证的有机小麦,有全国最大的马铃薯产业基地……广袤的内蒙古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热土,也吸引万千农资人在此夙夜耕耘。
在内蒙古的农业服务体系中,内蒙古农牧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无疑是执行农业政策,推动普及先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行动主体。但随着企业综合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内蒙古农资在一段时间内陷入了制度旧、人才少、转型慢的发展困局。2017年,是内蒙古农资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又是战略转型升级的开局之年。面对化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农资市场复杂多变、经营环境异常恶劣的不利因素,内蒙古农资积极抢抓改革机遇,迈出转型升级新征程,创新业务、创新管理,降本增效成效显著,经济效益大幅提升,成为“省级农资公司”中放下包袱、二次创业的成功典型。
1 整顿人事组建专业化人才队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内蒙古农资的改革举措中,创新用人制度,构建年轻化团队,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成为突出亮点。
在记者实地采访的过程中,内蒙古农资公司年轻、精干、有活力的业务团队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从年龄结构上来说,80一代成为公司中坚力量,其中许多人已站在中层领导岗位,90一代逐渐成长为公司骨干,在具体业务上能够独当一面。人员结构的年轻化带来的不只是活跃的工作氛围,更为内蒙古农资引进发展新思维、打造发展新平台、应用发展新技术的客观基础。
据内蒙古农牧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连喜介绍,在公司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内蒙古农资努力摒弃不敢改、不愿改、不会改和假改的包袱和弊端,积极创新机制体制,进行机构改革,根据新的战略目标和业务发展,整合设立10个事业部,进行扁平化管理。同时,通过四轮全员竞聘竞岗和社会化招聘,做到了适才适位。公司总部2017年6月末的员工岗位专业匹配度,与改革前的2014年相比,由5%提升到了62%,使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成为事实。
根据新的《人事管理办法》,内蒙古农资上半年举行社会化公开招聘2次,引进专业优秀人才16人,其中,受聘人员三分之一以上具备研究生学历,有效缓解了公司前三年集中内退和提前内退近30人所带来的人员断层危机。员工“能进能出”实现制度化。而在工资制度改革上,内蒙古农资全新实行年薪制,将月薪的50%作为绩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除了与绩效挂钩外,还与员工的职务升迁和评先评优挂钩。根据公司《人事管理办法》和《员工考核与激励办法》,结合中期考核和评议结果,公司对六个月试聘期满的部分员工进行了晋升和免职,使干部能上能下不再是空话。
创新人事制度中的小举措,解决了传统农资公司暮气沉沉、不思进取的大问题,成功激发了员工的创业热情,为公司的业务改革铺平道路。
2 狠抓业务向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商迈进
“将公司打造成为自治区规模最大、专业化、现代化的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企业,是我们今年最为优先的战略发展目标。” 内蒙古农牧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连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
经营困难源于业务利润低下,改革创新中,经营创新必须放在第一位,必须制定新目标,竭力促转型。
2017年初以来,内蒙古农资积极开展自营直销,全面下沉终端服务,创新农化服务方式,推动农资业务线上化,以土地托管为平台,构建为农服务中心,形成了责任清晰,主题明确,服务灵活,效益突出的农业服务网络。
刘连喜介绍说:“为了将服务送到田间地头,减少中间环节,公司全面下沉终端,进行自营直销,2017年上半年新拓展以种植大户、村屯超市、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网络终端5000余家,加之原有2000多家加盟店,上半年化肥销售虽比去年全年有所减少,但毛利率大幅提高,半年毛利额远超去年全年。公司农化服务部组建专业服务团队,特聘专家教授5人组成讲师队伍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技、讲座、咨询服务。由10台无人机和5台农化专用车构成的无人机植保队,上半年在内蒙、山东、江苏等地累计作业3万余亩。同时,公司还多渠道开展试验示范,新产品试验示范田达到31块,并利用库存农机组建东、中、西3支农机作业队,开展机械化作业服务。农化业务由点到面逐步推开,服务方式由单一到多样,服务数量由少到多层次推进。”
上半年,内蒙古农资制定了《内蒙农资农村电商推广实施(试行)方案》,通过汇特公司易供销平台销售农资商品1000余万元,自营的酒类、面类等商品正式上线,线上客户贷款业务启动对接。此外,内蒙古农资还与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农业主体正式签约托管土地8万亩,达成托管合作意向的土地30万亩。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等地己改造建成集“土地流转与托管中心、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农村电商运营中心、农资商品供应中心、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购销服务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金融信息服务中心”为一体的标准化县级为农服务中心10个,今年规划在建的县级为农服务中心还有5个。
3 半年盈利将提质增效落在实处
翻阅内蒙古农资2017上半年主要考核目标及改革完成情况相关资料,我们欣喜地发现:上半年,虽然公司传统业务销售额继续下滑,但是,新型业务快速推动,综合改革循序渐进,盘活资产进展顺利,降本增效成效显著,经济效益大幅提升。2017年6月末,公司报表体现盈利1000余万元,较上年同期的亏损1600万元增长2600多万元,实现大幅度扭亏为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内蒙古农资从深陷亏损泥潭到实现净盈利,秘诀是什么?刘连喜告诉记者:“省、挣、要三方面发力是内蒙古农资快速盈利的主要手段。”
“挣”是盈利的源头。上半年,内蒙古农资共计购进各种化肥18.6万吨,累计销售30万吨;采购农机销售、农膜销售不同程度实现增长;所属内蒙古青园农资科技公司生产各类农膜1716吨,完成销售1708吨;引进无人机10台,组织农化车5台,尝试性开展飞防植保作业;托管土地完成签约8万亩,初步达成合作意向30多万亩;智能测土配方施肥试点合作建设点豆肥吧1处,上半年土右旗自建复混肥厂开车生产销售配方肥料近千吨;国家临储粮储备6万吨,挂牌0.9万吨。
“省”是巩固盈利的基础。“上半年,由于公司创新融资方式,加之公司采购业务结算尽可能使用银承,节约了大量资金成本。实施杜绝赊销的政策后,经销商占用公司资金大幅减少,今年没有形成新的赊销欠款,同时,与内蒙古邮储银行合作,为农户和经销商开展首批2亿元额度的‘小额农资信用贷款’业务,设法解决客户资金短缺和历年形成的赊销顽疾,惠及农户400多户。”在刘连喜看来,严守财务制度、拓宽金融业务从根本上扭转了公司赊销难禁、成本高企的局面。此外,仓库租售、公车拍卖等节流措施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公司运营负担。其中仅公车拍卖和处置一项就在上半年实现收入700万元。此外,呼和浩特白塔仓库部分闲置土地租赁,收到了三年全部租金600万元,实现其它收入2500余万元,上半年三大费用合计同比大降51%。闲置项目及时清理、合同资金及时就位让内蒙古农资的改革之路多了一分底气。
“要”是清理历史欠账的必然手段,也是刘连喜担任内蒙古农资公司董事长以来重点关注的一件大事。清理进入深水区,运用法律武器,加大欠款清收,力度十足,收效显著。刘连喜说:“公司证券法务部和财务审计部牵头,组织多个清收组,配备专人进行欠款清收。上半年累计收回各种欠款5898万元,其中,收回流通网络大厦转让款5000万元,收回以前年度农机销售欠款584万元,收回化肥赊销欠款314万元;公司证券法务部发送催款文书60余次,对50多家欠款户提起了法律诉讼。公司多次组织会议、发函催款,申请冻结债务人资金1.36亿元,不再给‘老赖’任何拖延的借口。”
改革二字,说来易,做来难。谈到内蒙古农资的巨大变化,刘连喜感慨:我们站在了巨人肩上。近几年,供销合作系统企业改革动作频频,省级农资公司改制、上市,在农资行业发声发力,为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参考经验。正是在这样的改革氛围中,内蒙古农资在关键之年迈出了成功一步。
迎着草原上的第一缕曙光,内蒙农资人咬紧牙关,走在二次创业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