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说“麦是胎里富,肥少靠不住”,意思是小麦苗期需要供应充分养分。苗期是小麦发根分蘖的重要阶段,根系发育程度、分蘖多少都要在这一阶段完成。养分充分,根系发育好,以后就能充分地利用土壤深层的养分和水分;分蘖多,以后就能形成较多的有效分蘖,为丰产奠定基础。养分供应不足,小麦根系发育不良,以后不抗旱,不抗涝,也吸收不到深层的养分;分蘖少,甚至是光杆司令,严重影响产量。
夏季和秋季的雨水会携带着可溶性的养分,特别是硝态氮,乘上便道顺车,急流直下,一直到水流停止的地方。这就叫“养分淋失”。由于养分淋失,土壤上层养分缺少,而此时小麦苗小根弱,又无法获得下层的养分,只能撅着嘴,暗自叹息!
现在还出现了一种掠夺土壤养分的情况,叫“秸秆咬苗”。北方大部分旱地,一年只种一季小麦;目前都采用机器收获,麦茬留得很高,收后休闲。到小麦播种时,才将麦茬翻入土壤。这一措施,能很好接纳降水,但却容易造成土壤养分缺乏,特别是氮素,造成减产。这是什么原因呢?
分析微生物躯体成分给我们提供了答案:微生物身体主要由碳和氮两个成分构成。碳和氮的比值大约是5:1。这就是说,把微生物体内的氮素当作一份,碳就是五份。微生物身体的内的碳氮比是5:1,是不是要求吃的东西里面的碳氮比也是5:1呢?答案是:不是!吃的东西并不是都用来长身体的,其中很大一部分用来产生能量,维持生命活动。用来产生能量的材料主要是碳,有很大一部分因这种用途而消耗了;而氮却可以原封不动地变成身体内的蛋白质,大约每吸收一份碳素,就要用掉五份碳素。其中,四份作了能源物质,只有一份是“建筑材料”, 转变成了微生物躯体。因为吸收一份碳素要用掉五份碳素,吸收五份碳素就要用掉25份碳素了。
因此,微生物体内的碳氮比虽为5:1,却要求吃的食物里面的碳氮比为25:1。低于这个比值,氮多碳少,微生物不会把速效氮素用完,留到土壤中就是小麦能利用的食物,会被小麦立刻利用。高于这个比值,碳多氮少,微生物处在缺氮的饥饿状态中,会把土壤中的氮素掠夺而去,变成它们躯体的有机氮。
在这种情况下,小麦失去了有效氮素,只好过着挨饥受饿的日子。碳和氮如此,碳和磷、碳和钾也是如此。不过磷和钾一般不会出现麻烦,人们一般只从氮的有效考虑。腐熟了的有机肥,经过微生物充分作用,消耗了不少碳素,碳氮比低于25:1,是小麦能利用的“熟食”。施到地里有好多速效氮素,供给小麦利用。没有腐熟的有机肥料,碳氮比高,有效氮少,施用之后,不但不能提供有效氮,还能促使微生物把其中的氮素用掉,会造成当季作物减产。这就叫“生粪咬苗”,实际上就是土物固定。它的肥效只有在第二季作物时才表现出来。不但生粪,秸秆也能咬苗。播种前翻入土壤的大量麦茬与施入的生粪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会消耗土壤中的有效氮。这是小麦施肥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保证胎里富的需要,解决秸秆咬苗,目前最常用、也是最方便的办法就是施用种肥。这就是在播种时撒上化学肥料,然后旋耕,把肥料施到约15公分的土层中,接着立即播种。这一方法的好处是,施用的是速效养分,会被小麦幼苗立即利用;施用深度正是小麦幼苗能触及的地方,而不用翘首以待;会使表层养分丰富,满足小麦胎里富的要求。
种肥应以氮肥和磷肥为主,一般每亩可施氮素10公斤左右,也就是22公斤左右的尿素;磷素(五氧化二磷)6公斤左右,相当于含磷12%的过磷酸钙质50公斤左右,可根据土壤肥瘦情况调节。要注意的是,磷肥是个懒家伙,施在哪里,就在哪里睡觉,等待着小麦根系的到来,因此应尽量深一些。氮肥很活泼,会随水到处移动,用不着担心。由于氮磷化肥大量应用,微量元素不足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了。我们试验,施用适量微量元素肥料,如硫酸锰,硫酸锌或硫酸亚铁,每亩1斤左右,与其它肥料混合撒施或用半两左右拌种,都有显著增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