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7年9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秋肥扫尾稳中向好 后市博弈需放长线

□《中国农资》记者 魏 萌

    本期嘉宾:

    江西开门子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方秋保

    嘉宾观点:由于冬储尚未正式启动,而肥市又渐入淡季,此时化肥价格探涨,主要是原料成本在强行支撑,指导意义不大。与其观风向炒短线,在肥价波动中险中求胜,不如放眼长远,找准产业定位,培育新市场。

    成本助推化肥市场回暖

    9月中下旬,尿素价格的新一轮触底反弹,以及部分单质原料肥价的节节攀升,无疑为即将进入淡季的化肥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剂。目前,北方市场的走货渐入尾声,而以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为代表的南方市场走货形势仍比较紧俏。随着冬储前期筹备工作的陆续开展,化肥价格在年底之前仍有一定的波动空间。对此,江西开门子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方秋保表示,从总体情况来看,今年的化肥市场比去年有所回暖。以复合肥为例,去年的价格跌幅超过10%,而今年虽然一路涨涨跌跌,但整体形势趋稳向好,部分高端复合肥品种甚至出现量价齐增的现象。在传统化肥产能依旧过剩的背景下,刺激市场回暖的主要因素还是成本的提升。

    在短短近两周时间内,国内尿素价格平均上涨100多元/吨,使下游复合肥生产企业挺价意愿增强。方秋保表示,近期秋肥市场进入扫尾阶段,受前期环保影响,主流复合肥企业的开工率平均维持在60%左右,导致局部地区的订单供货略显吃紧,加上煤炭、硫磺等原料以及尿素、一铵、硫酸钾价格的上涨,复合肥的价格稳中有升,涨价幅度为30-100元/吨不等。方秋保提醒说:“由于冬储尚未正式启动,而肥市又渐入淡季,此时化肥价格探涨,主要是原料成本在强行支撑。新成交订单较少,实际意义并不是很大。在冬储政策尚未明朗之前,应密切关注原料行情。”

    节本增效放眼现代农业

    近年来,化肥市场的持续低迷有目共睹。有人认为,化肥价格和销量上不去,主要是农产品的价格偏低所致。方秋保对这一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从农产品卖难,到农资难卖都只是表象,关键问题在于国内的农业生产效率偏低,而成本偏高。从肥料的角度来看,则存在化肥用量大,肥料利用率低的问题。从供需关系的角度来看,由于国家保证粮食安全的底线不容触碰,粮食总量只会增不会减,国内粮价也会继续低位徘徊,并最终与国际粮价接轨。他认为,从行业未来的发展来看,农资人与其观风向炒短线,在肥价波动中险中求胜,不如放眼长远,找准自身在现代农业中的新定位,早日培育新市场。

    方秋保表示,成本已成为行业的靶向。在小农经济时代,劳动力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农资则是主要成本。随着农业服务对象与生产模式的逐步改变,农资在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小,农业实现节本增效显得至关重要。农资企业转型的方向主要有二,其一是大力发展新型肥料,并对施肥方法进行全面升级,改善土壤并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其二是以研发推广因地制宜的现代化农机装备为突破口,深入开拓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链,在助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步改变传统的农资营销理念和模式,在测土配方施肥、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等领域进行深耕,将农资销售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链条。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