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资》记者: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题,中化农业采取了哪些举措,助推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发展?
覃衡德: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简称“中化集团”)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点骨干企业之一,主业分布在能源、农业、化工、地产、金融五大领域,是我国最大的农业投入品和农业服务一体化运营的国家农业公司。
农业是中化集团的核心主业之一,中化集团已深耕田间60余载,始终心系农业、服务农民。中化集团农业事业部(简称“中化农业”)负责集团农业业务整体运营管理,拥有中化化肥有限公司(简称“中化化肥”)、中国种子集团公司(简称“中种集团”)和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简称“现代农业”)三大业务平台,并与中化作物保护品有限公司(简称“中化作保”)协同开展农药业务。作为农业领域的国家队和主力军,中化农业秉持“科技创造美好农业”的愿景,依托先进科技,秉承业界良心,实现种植高效、农产安全,让环境更持续、农民更富足、农业更美好,中化农业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题,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整体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提升农业竞争力,不能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从整个农业产业链的角度重新定位,从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角度思考需求,为规模化种植者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及配套服务,帮助他们提高种植效率,提升经济效益,实现农企共赢。
面对中国农业变革的现实问题和历史机遇,结合《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的精神,中化农业提出了以“科技创造美好农业”为愿景的崭新发展战略,打造中化农业的MAP发展战略。MAP是Modern Agriculture Platform的缩写,就是“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通过广泛合作汇聚资源,聚焦普通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需要,立足于服务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着力解决“耕地有效适度规模化”和“把地种好”这两个根本问题,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业综合解决方案。
我们依托中化深耕农业60年积累的资源优势和技术实力,秉承“用户至上、开放合作、共创共享”的互联网理念,通过与本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依托本地化服务团队,建设“MAP示范农场”和“MAP技术服务中心”,推动土地适度规模化,并提供包括农资套餐、种植技术、土壤改良、农机装备、农业大数据、农业金融、农业保险、粮食收储和农产品销售等在内的农业综合解决方案,不断推进农业生产环节的集成化、科学化和品质化,满足普通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需要。在此基础上,中化农业通过智慧农业系统的搭建,实现农业技术标准的数据化、栽培管理和农场运营体系的线上化,打造能够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综合解决方案的现代农业服务公司。
截至目前,中化农业已为近百万亩土地提供了农业生产服务,多方共赢的“中化农业生态圈”正获得越来越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行业的认可和欢迎。
《中国农资》记者:农业部提出,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在这个背景下,中化农业如何发展,开展了哪些具体工作?
覃衡德:化学肥料的施用对我国粮食增产贡献巨大,但近年来化肥过量施用、盲目施用的问题日益突出,化肥平均利用率仅为30%~35%,导致土壤生态平衡、养分平衡出现问题,同时肥料的流失也造成环境污染。2015年2月,国家农业部发布《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提出“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鉴于以上背景,中化化肥牵头,联合国内知名农业院校、专家和企业,成立了国家化肥减量增效科技创新联盟,整合行业资源,推进减肥增效的具体工作。
我们具体从三个方面开展了相关工作:
一、推进新肥料产品创制。立足农业生产需求,整合科研机构、企业力量,开展植物养分的速效与缓效、大量与中微量元素、有机与无机、养分形态与功能、肥料养分与加工工艺等技术研究和技术集成。
二、开展科学施肥技术的应用研究。包括推进机械施肥。开展了农艺农机相结合的技术研究,减少养分挥发和流失;推进水肥一体化。结合高效节水灌溉,开展了滴灌施肥、喷灌施肥等技术研究;集成推广高效施肥技术模式。按照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分区域、分作物制定了科学施肥指导手册,集成了一批作物科学施肥技术。
三、探索推广模式的创新。推广“智能配肥”模式。制定科学肥料配方,按照“按方抓药”推进配方肥进村入户到田;同时,发挥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头作用,促进施肥方式转变。
中化农业将进一步提升农化服务能力,将减施增效的成果落到实处。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深入田间地头、全心全意为中国农民服务。化肥业务在全国建立了18家分公司,在主要的农业省、农业县拥有自己建设的、国内庞大的分销服务网络,覆盖了中国95%的耕地面积。整个中化农业共有近千名专业的农化服务人员奔走在田间地头,为用户进行播种、作物营养、病虫害防治等全程的讲解、服务和支持。以此为基础,可以有效保障我们将减施增效的理论创新、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成果快速应用。
中化农业将积极响应化肥零增长的号召——“深入推进科学施肥,建立高效的研产销创新模式,逐步稳定并降低化肥使用量”,发挥全产业链、资源整合和农化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升级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中国农资》记者:在土壤改良方面,中化农业已经走在行业的前列,请您介绍一下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覃衡德: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改良盐碱地对补偿日益减少的耕地面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对此,中化农业从2013年开始,牵头承担国家科技专项“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中的肥料课题,立足“增粮、增效”开展研究工作,针对环渤海盐碱地中低产田盐害、氮磷养分利用率低等障碍因素,通过改善作物根区微环境,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开展肥料研发、产业化。中化化肥建立了降盐调碱优化土壤结构技术体系,开发了小麦功能肥、玉米功能肥和棉花功能肥3种高效功能性产品,肥料利用率提高了6%-13%,平均增产≥7%。
2016年公司针对内陆盐碱地,在东三省7个市/县共7个试验区块开展了调理剂田间验证试验,并在吉林扶余330亩水田进行了田间规模化效果验证。结果显示,施用改良剂的处理从长势、分蘖上均优于普通施肥。2016年在吉林松原地区盐碱地进行土壤改良尝试,盐碱地水稻亩产提升3倍。
未来我们将开展好盐碱地改良剂的产业化和后续与肥料结合的研究,争取早日投放市场,为社会服务,为当地农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农资》记者:中化化肥参控股企业每年化肥总产能超过1200万吨。在目前环境约束日益严格、环境保护愈发重要的形势下,中化在节能环保方面做了哪些有益的探索实践?
覃衡德:多年以来,中化化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环保优先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行清洁生产,通过持续不断地投入并实施以节能减排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减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全面建立,废气排放达标率、废水排放达标率、厂界噪声达标率、工业固体废弃物规范处置率达到100%,SO2、COD、 NOx、 NH3-N等4项约束性指标逐年下降。
在具体项目方面,中化化肥所属中化涪陵,全球首创应用两套硫磺制酸装置共用一套HRS(低位热利用)的技术,HRS锅炉回收反应热产生的蒸汽供磷铵生产使用,中压锅炉回收反应热产生的蒸汽供余热发电,实现了热电联产,年节约标煤3.5万吨以上;中化云龙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以高效节能电机、变频器替代原有的高耗能电气设备,年节电506万度;山东肥业3年来相继投入近1000万元实施各装置尾气处理设施升级改造以及锅炉除尘超低排放改造,装置各项排放均满足当地最严格的环保标准要求;中化云龙新建磷石膏堆场采用了黏土加PE复合土工膜防渗新技术并配套建设渗滤液收集池,实现了废水零排放。
《中国农资》记者:中化在钾肥进口谈判中重任在肩,今后将怎样扮演好这个角色?
覃衡德:作为钾肥进口的主渠道,中化将认真履行央企社会责任,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始终以保障国内钾肥供应稳定为使命,力保中国钾肥进口“价格洼地”优势,为我国“三农”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