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打造服务现代农业的“绿巨人”
中化农业创新引领、技术集成、产业支撑推动绿色农业
□ 《中国农资》 记者 赵光辉 张 番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化集团农业板块以“全心全意为中国农民服务”为宗旨,以“科技创造美好农业”为愿景,整合已有的资源优势、网络优势、服务优势和品牌优势,在努力实现企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同时,围绕构建绿色生态文明,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了一条现代化的服务之路。在科技创新、节能环保、智慧农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发挥了央企的责任和担当,在推动国家农业发展升级的进程中实现了企业自身的快速转型。

    科技引领创新发展

    中化集团农业事业部(简称“中化农业”)负责集团农业业务整体运营管理,拥有中化化肥有限公司(简称“中化化肥”)、中国种子集团公司(简称“中种集团”)、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简称“现代农业”)三大业务平台,并与中化作物保护品有限公司(简称“中化作保”)协同开展农药业务。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成为引领经济转型的新动能,作为农业领域的国家队和主力军,中化农业及旗下企业充分依托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全面助力农业现代化进程。

    中化农业旗下的中化化肥作为化肥行业国家队的核心团队,引进和调配专职研发人员91人,进行科研组织和体系建设,先后设立了两个研发平台——成都化工研发中心、临沂农业研发中心,分别负责公司生产工艺技术的研发与改造、差异化肥料产品的研发与推广。

    正是依托新的研发平台,5年来,中化化肥持续推进战略性肥料产品缓控释肥、高效中微量元素螯合肥、水溶肥和微生物有机无机肥的研发升级,取得了磷硫化工、磷复肥、饲料添加剂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的创新突破。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浓度CO2矿化磷石膏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及“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等肥料课题。

    他们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科技创新带来的效益不断增长。5年来,他们平均每年在科技创新上投入1亿元。高投入带来了高回报。中化化肥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业总收入的比重从2012年的1.7%提升至2016年的17%,整整提升了10倍;新产品毛利占产业总毛利的比重也从2012年的2.9%提升到2016年的25%,实现了大幅度的喜人增长。在加强科技投入的同时,他们不断创新科技机制。2015年开始,为解决研产销衔接不畅,科技团队缺乏激励措施等问题,公司试点推行“研产销一体化项目体系”“科技团队激励方案”,通过配套试点项目的实施,实现了产品研发与产销突破的同步,显著提升了科技团队的士气。

    2011年,中化农业旗下的中种公司启动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建设,汇聚和调动国内院士专家、跨国企业人才资源,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边建设边研发,在2012年即与合作伙伴共同设计制作出全球首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为大幅提高品种选育效率创造了条件。通过5年艰苦努力,目前已搭建形成了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商业化育种平台,构建了一套融合行业特点和中化理念的育种研发管理体系,汇聚了一支较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在种业领域中发挥了应有的引领带动作用。

    发力农业产业链服务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题,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整体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面对中国农业变革的现实问题和历史机遇,中化农业提出了以“科技创造美好农业”为愿景的崭新发展战略,打造中化农业的MAP模式(Modern Agriculture Platform)。在现有产业基础和技术能力的基础上,广泛合作,汇聚资源,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解决“耕地有效适度规模化”和“把地种好”这两个根本问题。

    种子方面,中化农业旗下中种公司建成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后,不断推进最新生物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年产出亲本和品种数量逐年上升;在基因组育种领域,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对于自主常规育种的支撑不断加强,对外开展服务的能力不断提升,与60余家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和行业单位建立了紧密的战略合作与技术服务关系。中化农业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支撑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产出了一系列国内领先的技术成果,共申请发明专利80余项,其中PCT专利已经进入美国、日本等国家,申请植物新品种权240余项。

    肥料方面,中化农业旗下中化化肥牢牢抓住提高农业效益与肥料利用率这个核心,在高效精准施肥技术与装备、肥料生产节能降耗减排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领域,将中微量元素螯合肥、缓控释肥料、有机无机肥、水溶肥作为公司重点培育的战略产品进行研发,潜心研究,扎实推进,开发了一系列绿色、高效、多功能的肥料产品, 2016年9月,他们开发的螯合肥升级研发项目技术成果,经过石化联合会组织专家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在行业内率先开发了螯合肥检测标准,并牵头制订行业标准,已通过国家工信部立项审批。目前上述研发成果已经量产,2017年上半年中化智胜应用研发成果,产销3万吨升级螯合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2016年,中化化肥研发并成功生产高浓度有机无机肥料,能够生产目前市场上总养分最高的有机——无机肥产品,成为新的升级产品。从2014年开始,中化农业与黑龙江建三江农管局合作,结合水稻机械施肥新模式,成功开发水稻机械施肥专用肥,推广面积达70万亩,节省劳力并实现减肥增产,为农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综合农业服务方面,中化农业已深度布局主要农业产区,通过与本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依托本地化服务团队,建设“MAP示范农场”和“MAP技术服务中心”,推动土地适度规模化,以先进的作物栽培技术方案及过程指导为核心,配套按需定制的农资套餐、农业机械、土壤改良、气象服务、农业信贷与保险产品、农产品销售服务、农业大数据与智慧农业管理系统等“农业综合解决方案”,帮助普通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科学规划+统一品种+规范种植+过程管理+闭环运营”的水平,推动农业生产环节的集成化、科学化、品质化,助力地方农业提质增效、帮助农民降本增收,推动中国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进程。

    在金融服务方面,中化农业联合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有限公司及吉林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吉林省物权公司等,积极创新授信条件,压缩授信周期,降低授信成本,为农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农业生产信贷和农业保险),着力解决农户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智能配肥为农业插上翅膀

    有了创新的产品、优势的技术,但没有农民的参与和落地,农业升级转型仍然是一句空话。为此中化化肥确定了通过智能配肥体系,帮助农民实现科学种植、增产增收,同时也为化肥零增长战略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

    智能配肥项目是一个体系,该体系由“终端智能配肥机+云端数据库+农业服务云平台+线下服务中心”构成。以移动互联网App为平台,以中化化肥测土配方施肥领域十余年的数据体系为支撑,以小型化、智能化配肥设备为载体,经过持续探索、不断总结、创新,最终实现了测土配方施肥服务“测配产供施”全流程的智能一体化。

    记者在安徽等农业一线看到,中化化肥智能配肥体系结合了线上和线下两种服务模式,通过“互联网+”和农业科技对农户提供精准农化服务。通过线上的App服务平台,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下单定制,实现市场信息浏览、农资产品解决方案、作物管理技术、金融等配套服务,同时根据个性化定制指令,输出合理、科学的配方肥产品以及作物种植建议,实现“产品+服务”的双重定制。达到一键体验“测、配、产、供、施”一体化服务。

    智能配肥的一个关键要素是配方肥的原料。首要问题是控制品规数量。作物生长中需要几十种大中微量元素,中化化肥将配肥所需的原材料控制在5种以内,除以氮磷钾为基础的肥料外,将主要中微量元素和有机质整合为一个智能母粒或者母液,母粒及母液相当于人类食用的复合维生素,通过母粒、母液的施用解决中微量元素投入普遍不足的问题;同时应用中化化肥独有的国际一流的螯合肥技术解决中微量元素的拮抗问题以及缓释问题。

    截至目前,中化化肥已建立固体智能配肥站共计36座,2017年已服务种植面积25万亩,为农民减少施肥量和成本投入约700万元。

    支撑钾肥进口  保障粮食安全

    作为钾肥进口的“国家队”和联合谈判小组三家主谈成员之一,中化农业旗下中化化肥始终将国家和农民利益摆在首位。自联合谈判机制成立以来,改变了过去国内企业互相之间缺乏协商和沟通、没有统一对外的局面。2010年以后至今,中国的钾肥价格均保持了世界“价格洼地”的水平,不但低于巴西、东南亚等各现货市场的价格,也低于同样有长约合同的印度价格。

    2017年,我国谈判价格依旧为当期世界最低价格,继续保持了世界钾肥“价格洼地”的优势地位,同时先于印度与供应商成交,为国际钾肥市场提供了基准价格,巩固了中国在世界钾肥市场上的重要地位,加强了同各供应商的战略关系。

    虽然中国钾肥生产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钾肥对外依存度仍达50%。中化化肥通过长约等方式加强同供应商的战略联盟,确保钾肥进口的稳定性,从贸易领域为国际钾肥供应提供了重要支持。他们与约旦、白俄罗斯、加拿大、俄罗斯等供应商签订了多次合作备忘录,保证了国外优质钾肥对中国市场的供应总量,保障未来几年国内钾肥供应的基本稳定。

    中化化肥不仅利用传统海外贸易资源优势,也积极布局国内钾肥产能。目前中化化肥是国内最大钾肥生产商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二大股东,长期与盐湖股份保持密切友好合作关系。通过与盐湖的合作,不仅满足了国内钾肥市场的差异化需求,更有力保障了钾肥供应的稳定,为进口钾肥谈判争取空间。

    过去的5年,是农业转型、绿色发展的5年,也是中化农业加速转型升级,打造全产业链服务体系的5年。一个科技创新引领、技术集成服务、产业资源支撑的现代农业“绿色巨人”,正在推动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向前!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