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9月22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来者何人?西门吹牛!

□ 《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世上万物都得有一个名字。“夕”阳下山,谁也看不清是谁了,只能凭“口”中名号来辨别,这就是名。名字对人很重要,起得不好,一辈子抬不起头。每次全国人口普查后,那些奇葩名字都会交口相传:史珍香、赖月京、秦寿生、姬从良、夏建仁、魏生津、矫厚根、沈京兵、杜琦燕、杜子腾……

    起名是有讲究的。一是要响亮好记,还要避免不良的谐音联想;二是要有好的寓意,叫起来口有余香。很多人做不到这些,就生出懒办法:捡拾最大众、最没有风险的当名字。比如“伟”“艳”“建军”“国庆”,重复太多,反而失去名字的作用。马上到国庆长假了,不信你到天坛故宫八达岭做个实验:朝人群中喊一声“张伟”“李建军”,准保有几百号人回头。

    所以起名字不能犯懒。但偏偏有不少农资企业就爱在这个关键环节犯懒。过去化肥就那几种,尿素、二铵、硫酸钾、硝酸钾。你不用花心思起名字,把它们的学名直接当商品名来用来买,也没有多大问题。但现在还沿用这个懒办法,恐怕就不行了。在某大型化肥企业的经销商会议上,一个经销商谈起这个问题深有感触。他说,有的企业对硝硫基肥就起名“高塔硝硫基”,尿基就叫“高塔尿基”,磷比例高就叫“高磷复合肥”;再不就是根据颜色,叫红粒复合肥、白粒复合肥;进步一点的会根据适用作物叫“玉米复合肥”、“小麦专用肥”。但还是不够用心。因为玉米肥、小麦肥也分很多种配方,没有独特的名字,最终还是名字不正言不顺,名而不闻行之不远。据他介绍,有不少企业,比如芭田,不仅为每一款肥料起一个性独特、响亮上口的名字;而且把肥料的商品名与渠道管理结合起来。让不同渠道的经销商经营不同名字的产品,即使只有几个含量与配比的差异,但名字不同,很容易区分,管理上方便了很多。农民买肥料时也记得牢、说得出。

    愿不愿下功夫、会不会给肥料起名字,我看说到底是企业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强不强的问题。以生产见长的企业大多缺乏这个意识,他们愿意在生产环节精益求精,却往往忽视了这个环节。

    结合一些企业的先进经验,我给起名字的方法总结了几条。第一种是“作物名+效果”的复合型。比如鲁西的“玉米黄金甲”。第二种是以形见意的喻义型。比如芭田的“瑞霖”“润雨”“水生木”,一看就知道是适用滴灌的。第三种是寓意美好的口彩型。比如芭田的“节节高”“及时雨”“万里香”“惊天下”“新时代”。当然还有更飘逸高冷的,比如我还见过“布衣皇后”“铂金”“枕霞友”。感觉它们凑到一块,可以上演一部武林外传、宫廷秘史了。

    肥料虽然是要融入尘埃里的,但不能限制人家有一个响遏行云的漂亮名字的愿望。人过留名,肥过留声,这声既是优质增产的好名声,也是过耳不忘人人念叨的好名字!

    “来者何人?”“西门吹雪!”是不是侠光万丈?“来者何人?”“西门吹牛!”,是不是要吐血而亡?

    好汉,记住——好肥料一定要配一个好名字!走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