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日,国务院总理李依据最新修订的国家标准《农药剂型名称及代码》,可将种子处理剂分为固体和液体制剂两大类,共5种剂型,包括种子处理干粉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种子处理乳剂、种子处理悬浮剂、种子处理液剂。
截至目前,我国登记的种子处理剂剂型有8种,产品741个。其中,悬浮种衣剂产品登记数量最多,共575个,种子处理悬浮剂52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9个,种子处理干粉剂20个,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11个。在741个登记产品中,单剂产品378个。种衣剂在我国农作物上的登记主要集中在玉米、小麦、棉花、水稻上,占比分别为42%、28%、17%、11%。
种子处理剂上杀菌剂的发展:上世纪30年代,多为有机汞类/醋酸苯汞;30年代-50年代发展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福美双、芳烃类/五氯硝基苯、酞酰亚胺类/克菌丹;60年代,发展为酰胺类/甲基硫菌灵、萎锈灵 、苯并咪唑类/多菌灵;70年代-90年代,多为苯酰胺类/甲霜灵 、苯基吡咯类/咯菌腈 、三唑类/三唑醇、戊唑醇、苯醚甲环唑。
进入新世纪,发展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嘧菌酯、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氟唑环菌胺。例如2011年先正达推出氟唑环菌胺其与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和噻虫嗪在阿根廷的小麦和大麦上的种子处理混剂。2012年拜耳推出其在马铃薯、谷物、油菜、大豆和棉花上的种子处理剂戊苯吡菌胺。由拜耳推出在谷物上的种子处理剂氟吡菌酰胺,2012年与丙硫菌唑和戊唑醇混合以立克秀商品名出现。
种子处理剂上杀虫剂的发展:高毒阶段(1948-1990):有机氯类/林丹;有机磷类/二嗪磷、乙拌磷、毒死蜱、乙酰甲胺磷、甲基嘧啶磷;氨基甲酸酯类/灭多威、克百威。
高效中低毒阶段(1990-1999):新烟碱类/吡虫啉;拟除虫菊酯类/氯氰菊酯、氯菊酯;苯基吡咯类/氟虫腈。
高效、低毒、快速发展(2000年后): 新烟碱类/噻虫嗪、噻虫胺;双酰胺类/氯虫苯甲酰胺。
种子处理剂的风险
在使用过程中,种子处理剂的风险多来自于其安全性,例如在作物生存能力最薄弱(萌发、芽期、苗期)时期用药;单位面积承载有效成分量最高:承载面积远小于喷施;有效成分分布不均几率大:大多数种衣剂不经稀释直接种子包衣,施药不均的几率最大等。
安全性问题产生原因多样,主要是有效成分、制剂和应用三方面。
例如添加隐形成分或原药中含有杂质:种衣剂中含有未知的微量元素或生长调节剂,可能导致玉米出苗后不长,基部变粗,最终死亡; 有效成分浓度过高:三唑类杀菌剂超量使用产生药害;夸大产品性能:“苗欢”以肥充药,导致病害。这三种就属于有效成分的范畴。
制剂方面的安全性问题则多表现为种子处理剂配方中使用的助剂包含有机溶剂;大豆种子处理剂加入醇类做抗冻剂等。
乳油或微乳剂含大量有机溶剂的制剂用于种子处理;播种时间:提前播种遭遇低温,三唑类杀菌剂低温必产生药害;播种深度:播种较深,种子也容易延迟出苗或导致缺苗。这种使用不当而造成的问题属于应用方面不安全的范畴。
种子处理剂的风险应对
和风险分类相对应,种子处理剂的风险应对也分为三方面:有效成分、制剂、应用。
有效成分方面,例如可以做例如微胶囊化缓释法:利用微胶囊将原药包覆,使有效成分缓慢释放或者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三唑类杀菌剂:在低温、降雨量大的情况下会抑制赤霉素合成,使生长受抑制,可通过人工加入赤霉素来解决药害问题等方式。
制剂方面的努力包括种子处理剂配方中严禁使用的助剂包含有机溶剂; 大豆种子处理剂严禁醇类物质;逆境下种子安全性试验等。
应用方面的方法有按照标签规范使用:不可将喷雾制剂用在种子处理上;播种时间和深度:及时关注天气,把握好播种时节,切勿播种过深等。
种子处理剂的发展瓶颈
种子处理剂在我国发展迅速,但也遭遇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安全化:含量不达标。仿冒品牌包装的假冒产品:“高巧”产品,市场上就衍生出若干名称相近、包装图案类似的产品。如:拌巧、巧拌、真 巧、珍巧、巧妙、妙巧等。
质量不稳定:遇到外界环境的不良变化,导致出苗不好,或一年表现较好,第二年表现不好,严重的导致烂种,给农民带来巨大损失。三证与实际不符、添加隐性成分等。
应对措施:执法部门应坚强监管,为厂家、经销商提供一个好的经营环境。经销商要摆正态度,不要仅以利润的高低作为是否推广产品的风向标,要把真正的好产品推荐给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