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7年9月1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李鲜:执着“反套路”走出一片天

□《中国农资》记者 高 远

    河南扶沟美源农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鲜算得上一位“反套路王”,2014年,当别人都在想着怎么在外面做“大买卖”的时候,她却投身原本一无所知的农资行业,很快做得风生水起;作为果蔬重要的种植基地,其他经销商侧重点都是果蔬用肥,但是她却主攻起大田作物用肥来,又是做得风风火火。

    第一次反套路:为了理想而来

    李鲜开始做农资纯粹是为了理想:想做跟农业相关的事情,想为农民干点事情。“现在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别人越不想做这个,我就越想做这个。为什么现在种地的人少,因为种地不赚钱啊,出去打工赚钱,所以我就想做农资,哪怕让大家一亩地多赚一块钱两块钱,我也满足。”

    起初,别人问她为什么入这行,她还是告诉别人愿意,结果往往引来大笑,慢慢地,她不再说原因,而是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名堂来。

    初入农资圈,李鲜几乎对此一无所知,这就意味着要立足脚跟,她需要付出比别人多十倍百倍的努力。经过反复的考察,她决定专营四川美丰的肥料。四川美丰运距远、知名度也低、价格还高,最开始推销起来非常困难。李鲜每天都在不停地拜访基层经销商,甚至同一家经销商,她能隔天去一次。慢慢地,一些经销商拗不过,碍于情面开始拿几袋货。“例如一个经销商,要知道一般拿货都是10吨这样的,他告诉我们要10袋货,我们隔天就用面包车拉去了,没想到效果很好,第二年他就买了我们100吨的货。”

    就这样,李鲜慢慢打开了市场,第一年销售100多吨产品。

    第二次反套路:被迫背水一战

    最开始,李鲜的目标也是果蔬用肥市场,但是由于这里市场已经很成熟,国内、国外的大品牌比比皆是,“没办法,人家干了这么多年,我实在是竞争不过人家。于是开始试着在大田作物上推广好肥料。”没想到,这样反而一炮打响了。“之前我们这里经济作物用肥跟大田作物用肥是分开的,一般人不会想着在大田上用好肥,觉得太贵。”

    想要证明大田作物上有好肥更经济,李鲜种了一块试验田,用效果说话。见证了效果的农民终于接受了李鲜的理论,李鲜的市场也彻底打开了。

    作为经销商,李鲜有时候表现得“很不专业”。有一年,试验田种植玉米,被分成两块。一边用60斤30-4-6的复合肥种肥同播,另外一块用120斤同样含量的复合肥种肥同播,后期还有追肥。李鲜原本的目的是测试肥料用量增加部分和产量增加部分对比是否经济。万万没想到是,这两块地最后玉米的亩产量几乎没有不同。得出结论后,别人再来买肥,xxx总是苦口婆心劝对方:“少用一点吧,不信你去我地里看看,用少用多产量一样的。少买点你能多省点钱!”

    这样一个“不务正业、不走寻常路”的经销商迅速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可靠、可信”是李鲜得到最多的评价。一心为农民着想,天天下乡跟基层经销商沟通是李鲜拓展生意的利器,凭借这两把利器,她的生意越做越好,第二年,她化肥销售700多吨;第三年这一数字变成1780吨;而今年截至目前,她已经销售超过2000吨。四年,销售量增长了超过20倍,而这一切在李鲜的生意规划中还属于刚刚开始阶段。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