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京召开三聚环保进军生态农业新闻发布会,宣布公司将依托“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技术”全面进军生态农业领域。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书记李润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金涌,北京三聚环保有关负责人等专家、领导以及来自金融机构、投资机构等近600名代表参会。
厚积薄发,以雄厚实力进军生态农业
我国每年秸秆总生产量超过10亿吨,其中有相当数量的秸秆尚未利用。据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雷介绍,“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技术”由三聚环保全资子公司北京三聚绿能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农业大学、南京三聚生物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研发,实现了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高值化、规模化利用。一方面解决秸秆直接还田难以腐化、影响农业生产的问题,另一方面可有效化解秸秆焚烧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同时以生物质炭肥的形式还田,最大限度地实现秸秆中的氮磷钾、微量元素以及生物质有机质的循环利用。在近日召开的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科技成果鉴定会,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创新性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在秸秆炭化工艺、生物质炭复合肥制备技术、工业化规模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在谈及为何进军生态农业领域时,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林科表示:“三聚环保作为国内一流的清洁能源综合服务公司,在努力成为世界一流的石油化工、现代煤化工的技术服务公司的同时,也希望在生态农业与绿色能源化工领域有所建树,为我国农业的绿色发展做出贡献。”
李润生认为,从石化行业看,以低成本秸秆原料生产炭基复合肥等高值环保产品,增效创收;从环境角度看,固碳减排,保护环境;从粮食安全看,改良土壤、增产增收。应该说这个项目是践行循环经济的典范之举,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生态意义。
抢占先机,以国际前沿技术缔造优势产品
北京三聚环保副总裁、三聚绿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付兴国表示,2016年,公司成立国家级秸秆生物质高值化利用工程技术中心,该中心为国内首个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开发、成套技术集成与工业示范平台和国家级的秸秆综合利用高新技术孵化中心。“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技术”历经10余年技术攻关研发,研制了以生物质炭为核心的生物质炭基有机无机复合肥、炭基尿素、土壤改良剂等系列产品,构建了秸秆收集、造粒、炭化、炭肥、土壤改良的全产业模式与全链式技术服务体系。
三聚绿能首席专家、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潘根兴介绍说:“相比普通复合肥,生物质炭基肥优势颇多。一是生物质炭孔径发达、吸附力强,可保水保肥,缓解土壤板结。其次,生物质炭富含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可显著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碳及养分含量,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从而增强作物的抗病能力,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二是生物质炭还可制备成高效土壤调理剂,调节土壤的酸碱值。三是生物质炭因其含碳量高且结构稳定,较秸秆燃烧可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的排放量。”
快马加鞭,以“三聚速度”推进项目落地
有好的技术,关键还要通过推广落地转化为生产力。付兴国表示,秸秆规模化收储运输是项目能否成功落地的关键。目前已构建了3种秸秆收集造粒模式,以确保秸秆资源的稳定供应。一是在量价稳定地区,自建秸秆收储、造粒体系;二是在区域合资公司50千米半径内寻求合作伙伴,进行市场化采购;三是联合涉农机构建立秸秆收储体系。
会上,还举行了“三聚地沃”品牌揭牌仪式。2016年6月以来,三聚环保分别在黑龙江、内蒙古等14省开展了小麦、玉米等18种作物的三聚地沃生物质炭有机无机复合肥试验示范,共建示范田305块,面积达5000余亩,取得了可喜成果。
林科表示,三聚环保力争用五年时间,秸秆利用总量达到3000万吨以上,支撑1500万的碳氢复合肥和土壤改良剂的使用。目前公司已与48个市县达成产业战略合作协议,已有24个项目开工建设,今年将有5个项目建成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