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成功企业的背后,都有一位决胜千里,运筹帷幄的掌舵人。作为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的掌舵人,朱枫参与并见证了红四方的每一次成长与蜕变。过去的几年里,农资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一些企业巨头轰然倒下,几多厂商风雨飘摇,而红四方却在朱枫的坐镇下,始终坚持工匠精神,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退城进园”的搬迁、建设中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更新改造转型升级,使红四方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勇立潮头,完成了华丽的转身。近日,《中国农资》记者有幸采访了这位充满智慧的掌舵人,为大家讲述红四方转型奋进的故事。
旧貌换新颜 转舵再扬帆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2009年8月18日,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在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揭牌,标志着这家有着60年风雨历史的老国企,迎来了“二次创业”的春天。对红四方来说,这是一次实现全面转型升级的契机。
朱枫说:“面对国内化肥产能过剩,环保压力剧增的新形势,我们及时调整了发展战略,由过去的投资建设发展型向现在的创新运营发展型过渡。”以往,红四方的发展主要靠项目投入来扩大规模,现在的重点已经转移到管理创新、技术进步、文化思想建设、经营理念升级、制度革新、模式进化等方面。
新世纪初,合肥市提出“工业立市”发展战略,红四方新区承载着支撑工业发展的历史重任,肩负着几代化工人做大做强化工产业的梦想。借力“二次创业”的东风,红四方人发出了将化工园区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铿锵誓言。
关于新区的建设,朱枫的思路格外清晰,他告诉记者:“新区一期工程是红四方的发展基础,主要包括100万吨复合肥项目,氯碱、糊树脂、保险粉及精细化工项目,合成氨、纯碱,尿素、热电等项目均已相继完工投产,投资50亿元的二期工程建设预计今年底全部完成。”
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朱枫表示:“在此基础上,红四方还将不断优化产业与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培养主导产业,深挖产品附加价值形成经济支柱。与此同时,还将加强与高校以及研究单位的战略合作,提升综合实力,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构建强劲的核心竞争力。”
一流的人才建设一流的企业,除了硬件实力的转型再造,在以制度、管理、技术等要素为核心的软实力范畴当中,朱枫更看重综合技术平台的创建。他认为,企业发展应软硬结合,以人为本,忽视人而片面追求技术、规模,是无本之木,软实力的打造归根结底解决的还是人才培养与技术进步机制的问题。
据了解,红四方在“退城进园”的两期工程中,依托现有产业、技术和市场基础,纵横双向拓展产业链,初步形成了资源配置合理、技术先进的一体化生态工业生产模式,并将逐步实现由基础原料化工转型发展为技术高端新型化工产业,打造出以“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为三大支柱的化工产业基地。
服务立口碑 创新树品牌
我国是人口大国。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一个无日落的刚需型产业,农业生产技术和模式在加速度地向前发展。对此,朱枫深有感触地说:“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深刻改变了农业发展格局。我们已经认识到,现在是用户经济时代,我们的经营模式也必须贴紧新形势,向用户思维转变,围绕优化满足用户服务需求,不懈努力创新创业。”
一直以来,“三农”领域的改革都是中央很重视的一项工作。朱枫表示,现在“三农”问题也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解决农村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为什么农民富不起来?”朱枫认为,“中国农民多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他们的生产成本,从土、肥、水、种、管,到市场,一切都是靠自己。而且农民的反应往往又滞后于市场的变化,所以我们现在和有关科研单位合作,在探讨如何将农民种田与种子、化肥、施肥、测土配肥、水、收储、烘干、销售等全产业链进行有机组合。”我国的农业很脆弱,如果能够把上述问题解决好,就能够从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上使农民真正从小农经济中解放出来,实现专业集约化经营,降本增效又增收。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而解决中国农业和农民的问题,更需要创新。朱枫认为,全国肥料产能虽然较大,但是集中度较低,大块头、高品位、技术实力较强的企业并不多,优质的技术、产品和服务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这对肥料行业来说蕴藏着很好的商机。因此,红四方结合行业趋势性发展的实际,制定了相应的肥业战略发展规划。积极响应国家减肥增效的号召,以用户为中心,积极创新产品优化服务,立口碑,树品牌。通过合理布局新产能,创新产品和经营模式,探索肥药以及其他服务一体化的模式,坚持走肥服并举的改革新路径。
党建促发展 共建创共赢
党旗飘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作为建国后创立的首批化工企业之一,红四方的血脉里流淌着鲜明的红色基因。毛泽东、邓小平、陈云、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先后到访视察,为红四方奠定了深厚的党建基础。在国家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今天,红四方继续把党建共建工作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因,不断提升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创出“党建促发展,共建创共赢”的良好局面。
作为党委书记,朱枫深知红四方是一个党员比较多的国有企业,抓好党建工作对于企业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拥有中共党员1536名,二级支部有36个,加上我们下属的其他企业,一共是52个基层党组织。党员占职工总数的四分之一,每个党组织都很健全。”朱枫表示,“把人数占比达四分之一的党员队伍建设好了,先锋带头作用发挥出来了,我们的组织建设主体就成功了。”
在日常工作和组织常规建设中,红四方非常重视基层党组织的引导作用和组织作用。作为一个以生产经营为中心的企业,红四方面临着边运营、边建设、边搬迁、边改进、边完善等多项任务同时进行的特殊情况。时间紧,任务重,因此运营时间和其他企业也不太一样,中层以上的管理团队基本上没有周末的概念,就是“五加二,白加黑”,与时间赛跑。朱枫表示,即便如此,红四方还是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挤时间,确保党组织学习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
为了保障党建工作在基层顺利落地,红四方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实行责任考核落实制。朱枫告诉记者:“各党支部书记、党委书记等各级党组织第一负责人,严格执行组织使命,履行职责。我们还将企业的党建工作与日常的生产经营、项目建设、二次创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与考核挂钩,通过党员队伍的教育和建设,使整体团队的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企业的经营组织效率也得到改善,公司的执行力和组织效能显著改观,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红四方将党组织建设与日常生产经营有机结合,通过抓党建,提高了人的素质和企业的运营管理水平,使党员在企业改革的攻坚战役中充分发挥出积极的带头作用,为推动红四方实现“二次创业”和转型发展战略目标起到了共建共赢的成效。
文化助融合 传承赢未来
一个国家的底蕴,需要历史的沉淀来支撑;一家企业的品质,需要文化的传承来彰显。有些人认为,企业最高的管理境界是文化管理。朱枫表示:“我不反对这个观点,但片面地夸大只要把企业文化搞好了,就等于把企业管理搞好了,对此,我不敢苟同。企业文化不是舒展豪情,喊喊口号,编编顺口溜,真正的企业文化是通过实践凝练出来的一种能够引起全体员工共鸣的默契。”朱枫解释:“我理解的企业文化,就是这样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客观存在的约定俗成的为大家所认同与遵守的默契。”
文化建设对中盐红四方事业发展非常重要,朱枫表示,红四方是老企业,并且是众多老企业的融合体,在管理和运行中需要权衡和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如何将人心和力量凝聚?这就需要在制度、规章、程序化管理的基础上,用文化来调和与凝聚。“我们的文化就是起到引领、倡导、示范的作用,使许多规章制度的落实更顺畅,建立一些约定俗成的默契。”朱枫强调说,“企业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契合当时当地以及所处历史阶段的具体情况,以形成特殊的做法,在继承和提炼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和完善。”
此外,朱枫还表示,当前红四方正处在转型升级加速发展的关键节点,产能释放和经营效果都需要时间来培育,职工的工资并不高,而且还要加班加点,确实很辛苦。但红四方在实践中形成的“二次创业”文化,会使职工认识到,为什么要创业,为什么再艰苦也要坚持下去。“在保证政治思想不动摇的基础上,企业要通过文化建设来凝聚人心,唤醒觉悟,陶冶情操,形成奋发向上的创新创业氛围。”朱枫认为,“文化建设不能脱离实际,不能替代政策、规章制度,应立足于企业的实际,立足于团队思想的实际,还要和党建工作相结合,在既有历史的基础上提升发展,从而形成鲜活有力、可供传承的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