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苹果产业,以提升品质和提高产量为着眼点,新洋丰联手中国农业大学及其协作院校的专家团队,在黄土高原推广苹果种植新技术,点燃了科学种果的火种,旋起了一股颠覆与重构的“西北风”。
颠覆
引起躁动,多是怀疑和抵触
2013年,湖北新洋丰肥业研发并推出了苹果专用肥,并成立了苹果专用肥推广公司,引进中国农业大学创立的科技小院模式,成立了以大学教授和洋丰高级农艺师为支撑的专家团队,通过种植示范基地、组织现场观摩和培训的方式开展服务创新,用服务推广苹果专用肥。
近日,以山东农业大学姜远茂教授领衔的专家团与洋丰农化人员一同走访果农、果园,深入示范基地调研,并针对黄土高原苹果产区的传统种植习惯,姜远茂提出颠覆性建议:“传统种植习惯是春季施肥,但其实秋季施肥是金,冬季施肥是银,春季施肥是糊弄人。”
“氮磷钾配比应与苹果对养分的需求相符,土壤缺乏微量元素,要在肥料中添加。施肥量要合理,关键是要少量多次,要极大地加大有机施肥用量,这是保障苹果高产、高品质的关键因素。”姜远茂告诉农民。
每遇繁花满枝而又没有冻害的年份,见到花果满枝头,果农总以为遇着了“大年”,舍不得疏花疏果。姜远茂说:“水果种植没有‘大年小年’之分,不合理地疏花疏果,没控制好挂果量,结果太多品质不好,卖不出好价钱,还耗尽了树的养分,下一年自然就结果少,就成了你们所说的‘小年’。长期超量挂果,树就会加速老化,本可产果30年的树,十多二十年就废了!”
姜远茂端出如此多的颠覆性思路,引起了果农的躁动,更多的是怀疑。“按他的搞法,减产了,一年会少收个十万八万元,他赔?”部分种了果的老把式抵触更甚。
示范
产量与品质最有话语权
任何新生事物,让人接受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何况是面对有几十年苹果种植经验的果农。用产量和品质说话才是最有力的话语权。
新洋丰选建的第一个示范基地在河南灵宝市寺河山乡苹果种植大户何晓国的果园。他有32亩苹果园,姜远茂亲自指导种植,施用洋丰苹果专用肥,从施肥、整枝、病虫害防治到苹果上色,全程按技术规范操作。
第一年,收获结果没人不啧啧称奇,结果多、果大、色泽光润鲜亮,这是外观看得见的。观摩会现场测产显示:施用洋丰苹果专用配方肥的苹果不论是单果重、糖分和产量均比农民习惯施肥的高,示范地保叶率也提高了30%-40%。2014年5月初,当地出现了-5℃的低温天气,造成严重落果,而示范基地果树落果并不严重,不仅树体营养水平高,还增强了抗逆性,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环境,促进根系对养分的吸收,提高肥料利用率。
近几年来,新洋丰肥业在黄土高原种植示范基地,组织观摩会,把苹果专用肥的融入到技术推广、现场观摩、培训讲座之中,每年举行百场以上的观摩培训。
重构
点燃了一把希望的火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事实面前,果农心中的一个个问号被拉直成惊叹号,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模式,顺理成章地变成了果农的自觉行动——秋冬季施基肥、挂果期少量多次施肥;疏花疏果,确定目标产量,确保稳产高产,谁都不会拧着来说苹果有“大小年”之分了;果园蓄草,谁也不再说是懒汉种田了。
山西吉县吉昌镇上东村示范户主陈占德告诉笔者,他原本就是村里的苹果种植技术员,家里种了11亩苹果,还代理销售洋丰苹果专用肥。2015年,他的果园成为新洋丰的示范基地,他被选为科技带头人,由姜远茂全程跟踪指导种植。尽管那一年因当地遭受严重冻灾减了产,亩产只有4000斤,但这个产量比非示范基地还是高出了七八百斤,而且苹果的品质更优,果更大,含糖量更高,每斤售价高出一元多钱,11亩地毛收入达19万元。
2016年,他在村里发动5户果农按照姜远茂指导的方法种起了示范园,村里其他人都跟着他们学种植,种植方式都按教授说得办。陈占德说,全村1500亩苹果地,年用肥量500吨左右,大家从他手上购买的洋丰苹果专用肥已接近300吨。
使用洋丰苹果专用水溶肥,挂果量多、果型大、品质好,还能保证果树不透支养分,为下一年的丰产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