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报有一篇题为:“懒汉肥”伪劣多,谁之过?文中作者写到山东农民购买了所谓的“懒汉肥”。玉米出现叶片大部发黄、失绿,整体植株生长缓慢的现象。与邻近地块的玉米相比,明显矮五六十厘米。还有一位农民在苗圃里使用撒施肥,结果苗木全死了。这种肥料每袋70元(40公斤),标识为氮25%、锌1.5%,可以撒施、丢施,不用埋。这类所谓“懒汉肥”的宣传很是花哨:“内含抗晒因子”“控失不怕晒,撒施不用埋”“加硅加锌双动力、加钙加锌全营养”,还用农民不认识的钙、镁、锌等元素的化学符号来标识。
这种肥料一直就是肥料市场监管的重点。这就是典型的用氯化铵冒充其他肥料的事件,估计测定后没有锌含量,尤其在夏季追肥,施完后作物叶片变绿,农民就认为是好肥料。像报道中说的玉米叶片发黄、失绿,有可能是肥料里掺进其他有害物质,或者是某些化工厂副产的氯化铵。
氯化铵是有相应的国家标准的,为什么企业又不执行氯化铵的标准销售呢?因为氯化铵大家太熟悉了,价格也是透明的,直接销售就没有利润空间了。整篇报道不见作者用标准对比,竟然标题还要问谁之过?本来就是一个假冒伪劣产品,生产者就是犯法的,还问谁之过?销售环节肯定也是知道是什么东西,为了谋利,不管农民死活。这种明知故犯行为也是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也是犯法行为吧?
另外整篇报道也没有提到这些假冒伪劣肥料的生产地址在哪,生产厂家是谁?那这种报道有啥用,只是一篇文章就完事了吗?
文章最后写道:“笔者建议,无论推广什么功效肥、特种肥,厂家首先要保证作物安全,切忌没有科学依据。如果所谓的创新建立在炒作或伪科学的基础上,其结果只能让农民蒙受损失。”请问,这些肥料怎么就成了功能肥、特种肥了呢?这明明就是假冒伪劣产品嘛。
好不容易记者走到了农民中间,了解了事情的真相,为什么不深入地剖析问题到底在哪?如果报道都是遮遮掩掩,我们发现的问题都是了解皮毛,不能给后面的人深刻的启示,这种文章有啥用?
农资行业不好做,假冒伪劣产品越来越多,我们不能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我们一定要从现象挖到本质,有理有据地告诉农民,告诉监管者,告诉所有行业内的人,到底问题在哪?我们要从一篇文章挖出更多的违法行为,保障农民利益。什么叫谁之过?意思是农民选择这种肥料也是有错的呗?那么假冒伪劣产品能够生产,能够销售,谁之过?发现问题,没有解决,谁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