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5年中,农资行业发生了触及灵魂的深刻变革。一方面,安全生产警钟长鸣,绿色发展成为共识;另一方面,丰富的技术积累与充分的市场化竞争,促使企业向着多元化、差异化、精细化的方向转型发展。
作为长三角地区化肥与纯碱生产的龙头企业,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立足“坚持化肥,走出化肥”的战略规划,积极响应化肥“零增长”的号召,顺应农业社会化的趋势,依托在安全环保、科技创新、区位布局、渠道服务等方面积蓄的先发优势,成功实现区域领跑,内外并举的逆势增长,为下一个5年的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开局。
1 安全环保先发制人 绿色发展赢在起点
近年来,随着国家安全环保生产政策的逐步趋严,农资企业粗放经营、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能否安全生产,实现绿色发展,成为决定农资企业生死存亡的一道门槛。对此,江苏华昌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波深有感触,“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大批环保不达标的化肥企业陷入停摆整改或关闭的状态,随着最严《环保法》的出台落地和环保督查力度的日趋增大,安全环保‘欠债’严重的企业将陆续遭遇灭顶之灾。”
安全就是效益,员工就是财富。胡波表示,在安全生产方面,华昌化工紧紧围绕“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方针,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真正将“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理念落到了实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绿色发展尚未被提到国家战略高度之前,在环保节能方面并未受到有效监管。以华昌化工为代表的大型企业,承担了主要的节能减排任务。在环保建设方面,华昌化工设有HSE办公室、环保部,以及健全的环保三级网络和能源计算监察网络。在纯碱生产领域,华昌化工与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团队合作,持续提升节能管理水平,被国家发改委列入“中国‘双十佳’最佳节能技术和实践清单”。此外,华昌化工原料结构调整项目一期已经投产,实现以烟煤为原料生产合成氨,综合能耗和污染排放均大幅降低。
身为华昌化工的掌舵者,胡波向记者感慨道:“对于农资行业来说,环保趋严起到了‘大浪淘沙’的净化作用。当前,国家的环保督查使很多不符标准的小厂家提心吊胆,但对于华昌来说,却是如鱼得水。”华昌化工长期以来的环保投入,正释放出一种先发优势。当其他厂商因为环保问题而被迫停产时,华昌能够不受影响,正常运转。在绿色发展方面,华昌赢在了起点。
2 传统升级夯实基础 创新驱动优化结构
创新是企业进化的永恒动力,华昌化工发展壮大所走过的每一步,都闪烁着创新与传承的智慧光辉。面对农业转型加速、市场竞争加剧,许多农资企业不堪重负,纷纷开始收缩市场,进行区域调整,而华昌化工却迎难而上,通过创新驱动,对产业、产品和市场进行调整和升级,从而创造了逆势增长的傲人成绩。
针对当前化肥产能过剩的问题,胡波一针见血地指出:“作为‘粮食的粮食’,肥料永远是刚需。国内化肥产能的过剩只是相对的过剩,是传统低端肥料的过剩,而对实现化肥‘零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的高端肥料和新型肥料,数量还远远不够。”
“解决产能过剩的途径就是转型升级,对生产企业而言,就是通过技术和产品创新来优化结构,实现差异化生产。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企业通过技术积累和市场化竞争,在产品和技术方面出现了巨大的差异性。”胡波认为,“在追求差异化的同时,还应准确把握未来肥料的发展趋势,即中浓度、多营养、功能化。”
除此之外,胡波还表示,通过技术手段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是生产企业应该重点研究的方向,也是将传统产能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以氮肥为例,早在2007年,华昌化工就自主研发了新型氮肥稳定性肥料——脲铵氮肥,以不同形态氮肥的协同作用,将氮肥的利用率提高了20%-30%,开创了新型氮肥研究的新局面。
在升级和巩固传统化肥这一基础的同时,华昌化工也在积极开拓新型肥料业务。据胡波介绍,近年来,华昌化工以涟水生产基地为支点,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减量增效技术为抓手,不断增强新型肥料的开发和推广力度。目前,华昌化工在稳定性缓释肥料、高效脲铵氮肥、多肽增效肥料等新型肥料的研发生产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十二五”期间,新型肥料占华昌化工化肥营业收入的比例已经超过50%。
3 厂商一体同步转型 携手打造产业闭环
行业的成熟发展,使农资企业间的竞争由单纯的技术、产品竞争,向全产业链延伸。其中,厂商关系这一链条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随着土地流转的加速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大量涌现,传统的厂商关系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对此,胡波解释说:“农业发展的新变化,使用户端的反作用越来越明显。消费者的诉求,会迫使厂家不断地改进产品与服务,这是厂家的转型动力。同样,经销商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问题。”他指出,近年来,生产厂家产销一体化的趋势日渐抬头,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政府招标也是直接对接厂家。这样一来,经销商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存在的价值便受到了冲击,转型需求远比厂家迫切。
在华昌化工的发展理念中,企业与经销商、用户始终是利益的共同体。对于行业内唱衰经销商的论调,胡波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认为,作为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经销商只要在新的变化中找到新的价值,就不会被淘汰。在农业规模化和社会化浪潮中,农业产业链的许多中间环节,都需要经销商来进行服务。经销商只有主动出击,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从坐商变为行商,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找到立身之地。
胡波表示,在许多企业收缩市场,压缩成本的今天,华昌却加大观摩会的召开力度,一方面是为了用实效打动农民,另一方面就是希望通过会议,促使经销商行动起来,帮助他们主动转型,成为厂家与消费者的紧密纽带。同时,华昌也希望通过共同转型的方式,使企业的影响力延伸到更深的产业链条中,最终形成良性互动的产业闭环。
4 三大拷问指明方向 内外兼顾深耕市场
在采访过程中,胡波特意就华昌是否会放弃化肥板块提出了三个问题:“是否具备资源或市场区位优势?是否具备资本和研发实力?是否临近水源?”对此,胡波解释说,区位、水源、资本与技术,将是未来农资企业赖以生存的三大基础。肥料厂家与水源的关系不必多说;充足的资金与雄厚的技术,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根本与核心竞争力,能够保障企业有足够的力量通过提质增效来降低成本,增加附加值;区位优势包括接近资源产地或消费市场,这主要也是从节约成本、增强竞争力的角度来考虑的。胡波表示,华昌完全具备上述三大基础和优势,因此,会在化肥行业里继续深耕。
根据欧洲同行的经验以及国内耕地面积和人口的比例,胡波认为,从行业优胜劣汰的角度来看,国内未来能够存活下来的化肥生产企业,不会超过100家,平均到每个省为3-4家。届时,产能将不再过剩,而农资市场也会因此重焕生机。
最后,胡波告诉记者,在立足国内市场之余,华昌近年来在以东南亚为代表的国际市场上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值得注意的是,华昌在向国外推销产品的同时,更加注重品牌化运作,通过推行作物全程解决方案,输出先进的理念、技术和服务。在“十三五”期间,华昌将继续着力于“降成本”“调结构”和“补短板”,充分发挥毗连长江、靠近上海的优势,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成为长三角地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综合化工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