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7年8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加速海藻酸磷酸二铵成果转换 为行业注入新血液
——访化肥增值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副秘书长张守福
□《中国农资》记者 高 远

    开磷集团近期推出的海藻酸磷酸二铵产品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据悉,这款产品并非是简单进行市场调研、筛选后仓促上马生产的,也并非简单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采集“样品”最终“调和”而成的单品。这款新品从可行性调研、产品技术转换再到产品营销推广方面都做了严密的论证和反复的试验,产品的问世凝结了整个研发生产链条上无数人的心血。近日,记者采访了这款产品技术成果转换环节的“MVP”——化肥增值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副秘书长张守福,由他来揭秘开磷海藻酸磷酸二铵从幕后走向台前的全过程。

    《中国农资》记者:开磷决定开发海藻酸磷酸二铵产品的原因是什么?

    张守福:开磷的磷矿资源中P2O5平均含量为33.67%,是国内唯一不经选矿即可直接生产高浓度磷铵的原料,具有得天独厚的磷资源优势。开磷集团与中国农科院赵秉强教授领导的新型肥料创新专家团队经过对数十种磷铵增效载体的筛选、试验、验证,发现经固态发酵细胞自溶工艺生产的海藻酸增效剂具有微量高效、控氮活磷、促根抗逆、增产提质等优点。在此基础上,开磷集团与中国农科院联合成立“化肥增值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共同研发海藻酸磷酸二铵新产品。

    《中国农资》记者:新品研发过程中,设定的产品最重要的特性是什么?通过什么方法让这款产品满足这些特性?

    张守福:发酵海藻酸和磷酸二铵进行结合不是简单的放在一起就可以了。在研发和转化的过程中,经过上百次的试验开发,我们充分考虑了发酵海藻酸和磷酸二铵各自的特点,在发挥其各自优点的同时,有效化解了磷铵在农业应用上的劣势。

    第一,从产品研发的目的上,我们采用的是以农业和作物需求为导向的研发方针。磷铵的工业生产从技术上更关注磷酸二铵的纯度和氮磷含量等技术指标问题,很少考虑农业和作物的实际需求。工业生产的磷铵是要在农业上应用的,农业使用要考虑作物品种、施肥时期、区域土壤及环境特点,作物不同的生长时期和营养状态下对磷铵的需求数量、需肥强度、需肥时间等也不尽相同。我们站在农业和作物需求的角度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发出更高效的磷铵新产品。

    第二,采用固态发酵法生产的海藻酸增效剂在发酵菌种的选择上,筛选了具有控氮解磷功能的菌种组合。采用定向功能性复合微生物将褐藻(野生海带)酵解,工艺条件温和,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海藻活性成分,且在保留海藻活性成分的同时,将其大分子转化为能被作物直接吸收的小分子,还能代谢产生海藻原料中不含有的、对作物有益的其他活性成分。针对磷酸二铵开发的专用型海藻酸增效剂充分提升了其功能表现。

    第三,在海藻酸磷酸二铵的生产过程中,与开磷磷铵负责生产的廖吉星技术团队联合开发了海藻酸磷铵内置胶结络合工艺,而不是表面喷涂干燥。经过高温反应络合,海藻酸和磷铵结合更紧密,颗粒内外一色(不使用任何化工着色剂)、硬度高、活性好、不易被固定,双向提升了海藻酸和磷酸二铵的效果表现。

    《中国农资》记者:开磷海藻酸磷酸二铵的标准是如何制定的?跟国内外同类产品相比有何特点?

    张守福:开磷作为国内领先的大型国有磷铵生产企业和磷铵供应的“旗舰店”,积极响应国家减肥增效和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致力于为中国农业提供更优质的磷铵产品,引领磷铵行业技术升级进步和效果提升。在此基础上,经过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新型肥料创新专家团队的深入合作和充分论证,联合向全国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申报了《海藻酸磷铵》的国家行业标准起草申请,获得立项,并列为重点项目。

    海藻酸磷酸二铵与国内外传统磷铵相比,可显著减少磷素固定,提高磷肥利用率,节约磷矿资源,可为实现我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构建绿色增产模式、建设生态文明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做出重大贡献。

    《中国农资》记者:开磷海藻酸磷酸二铵的技术优势体现在哪里?

    张守福:开磷海藻酸磷酸二铵具有“六大技术优势”。第一,采用固态发酵细胞自溶增效提取工艺螯合高效磷铵自主创新工艺制造。优化化肥与“作物-土壤”的关系,实现肥料的功能化及多元化,具有增效肥料、改良土壤、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等多方面的作用,安全环保。第二,中国农科院新型肥料创新专家团队技术支持和联合研制。第三,化肥增值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酵海藻酸增效技术独家支持。第四,《海藻酸磷铵》国家行业标准起草单位技术规范。第五,化肥增值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成果转化保障。第六,国家发明专利技术先进性支撑。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