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人大多数都是在逆境中锤炼,作物生长也是一样的道理,作物的高产离不开逆境胁迫。可是我们现代农业的发展,忽视了农作物和病虫草害之间的制约和促进效果,一味地把病虫草害看作农业生产大敌,导致农药、化肥用量越来越大,农业面源污染越来越重。
在一些生态农业种植区,对待病虫草的态度不是简单的看作是农业灾害,更多的是允许合理比例,寻找和谐发展。比如说生态茶园,原来把草锄得一干二净,反倒虫害严重了,如果在茶树间保留杂草,虫子都集中在杂草上,在茶园养鸡,鸡就可以吃虫子,如此循环,鸡饲料解决了,茶树用药少了,不但节约成本,还提高茶叶品质,增加茶农收入。再比如,在国外种植酿酒葡萄的葡萄园里,果农并非把病虫草害控制到零发生,而是保留病虫草害发生的比例,这样不仅葡萄品质、产量稳定,主要是避免大量农药的投入,生产的葡萄酒才可以享誉全球。
农作物上即使发生一定比例的病虫草害,未必就会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反倒是为了控制病虫草害的发生,大量用药,虽然保证了产量,但损失了品质。因为没有杂草与作物争夺养分,作物的根系自然不会太发达,加上施用化肥,作物轻松的就可以吸收养分,也没必要使劲扎根,有人说是土地越来越娇气,其实作物也娇气了,它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呀!
另外,没有杂草的竞争,田地里就是单一的作物根系,势必会加重重茬病害的发生。
目前,为了提高产品卖相,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忽略了内在的质量和品质,不管什么产品,好了就一哄而上,然后产量的增长把价格迅速拉低。
如果说,我们把农业种植的农产品当作工业原料,不管是做提取有效成分,还是工业转化深加工,那时候工业对农产品的要求可能不限于外观的卖相,更注重内在有效成分的含量。我们不再把农产品的一些不确定因素给消费者,种植效益将会有大幅提高。那时候我们研究化肥、农药的投入时,更要把农业生产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不是真空实验室。合理保留一定比例的病虫草害,是作物进化的要求,也是提高品质的要求,更是我们生态环境发展的要求。
认真思考农业生产的发展,其实,我们对农业生产中的病虫草害并非是零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