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流传着一句话:“库存是万恶之源”。这个“万恶之源”主要指的是呆滞库存。这类“呆”或“滞”的库存很可能永远也无法被企业用到,不但占用了企业大量的场地和资金,更可怕的是它掩盖了很多生产经营中的现实问题。过高的呆滞库存,甚至可以拖垮整个企业,所以呆滞库存管理是农药企业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那么究竟库存多久不用算呆滞呢?这个没有固定标准,通常农药企业将3个月以上不流动的库存称为呆滞。本文以Y公司为案例,来探讨农药企业如何治理呆滞库存。
Y公司是国内一家实力雄厚的农药生产厂家,至今已稳步发展了20年。但是最近5年,其公司的呆滞库存占总库存比重均高于5%,这是个非常危险的信号。特别是2015年,其呆滞库存占存货的比重高达11.63%,2016年虽有回落,但控制效果并不理想,2017年上半年依然处于平稳上升状态中。这种情况已经严重影响了Y公司的资金周转、库存的有效使用,不断上升的呆滞库存使企业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管理成本,这一问题必须得到尽快解决。
呆滞库存管理现存的问题
3~6个月的库存未划入呆滞库存管理
Y公司划分呆滞库存的标准过于宽泛,跟行业内的标准差距较大,其将6个月以上未动用的库存划分为呆滞库存,而行业标准只是3个月。要知道,除去特殊因素外,Y公司如有订单生产,所使用原料也基本不会超过3个月不异动,以6个月来划分呆滞库存的界限显然是不合理的。Y公司因在库存管理上对呆滞存货范围的宽松,使得3~6个月内未动用的库存没有及时确认原因和处理对策,在管理上存在疏漏。经研究2016年6月到2017年5月Y公司的3~6个月库存数据,其金额已占到6个月以上库存的一半,占库存总额约5%,且呈上涨趋势。3~6个月库存已对Y公司资金及仓储保管造成不小的影响,应速划分为呆滞库存进行处理。
新产品原料的呆滞库存日趋严重
最近几年,农药行业的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于是,公司加大研发投资力度,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因投入大量研发原料,试产新产品,产生较多库存,但对这些库存并未制定合理管理策略,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发生配制变更,只有最终获得客户认可的高品质产品才有进一步接订单的机会。因为研发阶段不能用于生产出货的原料疏于及时管理,造成Y公司新产品原料的呆滞现象日趋严重,成为公司急需解决的库存问题之一。
旧有呆滞库存未得到及时处理
Y公司呆滞库存都是6个月以上未动用的,当财务和仓库反映出来时常常是市场早已无需求消化,只能等客户后续订单里面能否共用到部分原料,故都暂缓处置,继续等待。这些旧有呆滞库存未得到及时处理,新的呆滞又不断产生,使得呆滞库存越滚越多。因呆滞库存的责任单位是仓库,而导致库存长期不使用的原因却有很多,大部分与业务、研发、采购单位关系较大,而这些单位并未对库存呆滞负起相应管理责任,仅仅在仓库反映追踪时做些原因回复和建议对策,实际处理力度较弱。Y公司目前使用的ERP系统也不能对呆滞库存管理工作提供有效支持,基本靠人工分析处理,时效性和准确性也不佳。
呆滞库存已经形成诸多不利影响
Y公司对供应商货款一般付款期为30~90天,而呆滞库存最早反映时间为180天以后,这会导致供应商货款支付在前,发现呆滞在后,如呆滞不及时处理,会使公司垫资3个月以上,导致企业的现金流被占用,造成极大的经营隐患。而且有很多货款是Y公司向银行借款支付,更使公司承担较高利息成本和承受到期支付的压力。
农药行业的竞争原本就非常激烈,而Y公司所处区域人工费用还相对较高,利润空间有限,能支撑Y公司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是因为长年在业内的声誉。但随着竞争者越来越多,想要维持较好的竞争力,公司成本控制和内部管理优化显得更加重要。在用人费用每年持续高涨的形式下,成本控制更多来自原料降价及存货周转。如果Y公司能将呆滞库存预防机制建立起来,减少或避免呆滞库存的产生,提高库存周转速度和资金回笼速度,减少仓储费用,那么Y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将会得到很大提高。
治理呆滞库存的具体策略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传统的库存管理模式早已不能给企业正确的库存管理资讯,甚至可能误导企业。库存的存在本身就是因为信息堵塞和封闭,这里不仅包括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多的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流。为了避免“信息孤岛”和“各自为政”所产生的库存风险,笔者从供应链优化的角度提出治理呆滞库存的几点策略。
建立供应商库存管理模式(VMI)
Y公司呆滞库存比重较大的是客户临时取消订单所至。因Y公司库存管理采用的是传统方法,在需求预测发生变化时无法做出及时的调整,导致库存压力急剧变大。而上游供应商对Y公司都是以PO采购订单交货管理,未参与共享Y公司的订单和库存信息,也不对Y公司取消订单负相应责任。也就是说,Y公司和供应商之间无共同的库存管理政策和目标,各自管理各自库存,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Y公司还是其供应商,都有库存问题困扰。
建议Y公司引入VMI库存管理机制,要求供应商每次供货数量减少,使供应链上的企业共享生产、销售、需求等信息,在面临市场需求变化时,能够迅速做出调整,以避免产生呆滞库存。具体来说,实施VMI有如下三个优点:
第一,提高库存周转率,提升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度。在VMI管理模式下,供应商能够有效减少需求预测的不确定性,及时协调生产和配送,减少安全库存的储备,降低仓储和送货成本,从而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第二,降低存货水平,将资金用于核心业务。上游供应商管理库存,下游客户则可以从库存陷阱中走出来。下游客户不需再增加采购、进货、收货、检验、入库、保管等工作,能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以集中更多资金和人力物力资源,用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整合减少供应商数目,增强与供应商的合作伙伴关系。实施VMI需要供应商经济实力雄厚,有强大的仓储和货物运输能力。
打通上下游资讯通道
Y公司在上下游资讯传达方面并不及时,且有人为疏忽遗漏导致的原料订单未取消或生产计划未取消,而给公司造成不必要的呆滞存货。Y公司应建立完整通畅的客户与供应商沟通渠道,在客户取消订单或公司产品变更时,迅速取消生产计划及通知供应商取消未交订单。同时,业务部应对客户取消订单迅速做出反映,以积极态度和客户谈判取消订单造成的损失如何赔偿,库存如何消化等,进而为公司减少损失。采购部也同步需与供应商确认已交库存是否可以折扣再卖回给厂商,未交订单取消交货等。
另一方面,要淘汰部分无法配合公司沟通需求的供应商,再开发新的、成熟的优质供应商,将愿意主动沟通、服务水平高的供应商作为主供应商,风险承担能力有限、但交货灵活性较好的小型供应商作为辅助供应商。这样既可减少订单变化导致的损失,又可以在生产发生异常的时候临时调货,确保对客户准时交货,提高服务质量。
警惕新产品导入而产生的库存
企业在新产品开发前应该做好市场调研及客户调查,另需结合企业自身条件考虑,切忌盲目入市,导致投入大量研发材料、人力、资金后项目又夭折,留下一堆库存形成无法消化的呆滞原料。Y公司2016年就有一款产品是上市不到三个月,因市场需求不如预期,而草草收场,留下已做好的库存和部分未投入的材料变成呆滞库存。企业导入新产品应迎合市场需求,准确判断市场需求,以预防呆滞库存的产生。
改进采购策略
Y公司有些原料的采购周期比较长,正因为采购周期太长,Y公司紧张未来缺货无法满足客户需求,故在已有需求订单上会设置安全库存。因为Y公司对供应商采取中确定PO(采购订单)的采购制度,一旦后续客户订单减少或取消,这些原料不可避免的成为Y公司买单的库存,在与客户协商赔偿的漫长时间里沦为占用资金、花费管理成本的呆滞库存。
因此,Y公司需改进库存管理,对于上述原料,公司应严格要求不允许设立安全库存,可采取挑选合适供应商,调整采购策略的方式。Y公司可将确定PO制改为下预测PO,这样不仅能给公司弹性取消订单的空间,也不会给供应商造成库存风险,因为即使Y公司取消订单,也依然可以转卖给其他客户。
旧库存处理
Y公司因大量开发新产品而频繁进行配制变更,在配制变更时,存在的旧库存不能得到及时处理,障碍主要在研发部门与仓库、采购部的沟通欠佳。研发单位在新原料投入使用时,需先通知仓库清理旧库存,并明确旧库存是延用还是不能使用,如延用需在新原料建立于系统时就与旧原料建立替代关系,然后才可依据系统计算买料,以防多购料。如旧原料不可延用,应速请采购确认是否可转售给供应商,或在市场上寻求其他需要其的买家。切不可急于新原料的使用而忽略旧库存的处理,使得6个月后形成呆滞才来分析原因,那便早已是明日黄花,无法处理了。
ERP系统的改进
Y公司为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水平,应淘汰现有ERP系统,逐步导入功能更加强大和符合国际标准的SAP系统。在SAP系统上可以实现很多新功能,能有效预防目前存在的一些呆滞库存在未来的再次产生。
比如说SAP系统的批次管理功能,从进货到领料到入库到出货都有完整的记录资讯,能从出货追踪到哪一个批次的进货材料,也能使仓管员分辨批次进货时间,进而严格遵守先进先出法则发料。同时,批次管理也可避免混料,保证原料领用的正确性。另外,在批次管理下,能实现库存库龄的准确计算,其不再以库存最后一次异动日期为呆滞起算日,从而改进已经呆滞的库存没被揭露的现状,增强呆滞库存的信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