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五年试霜刃。近年来,我国磷复肥工业进入急速蜕变期,使国内传统磷复肥生产企业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转型升级成为行业共识的今天,如何突破发展惯性与瓶颈,快速、健康、稳定地实现战略过渡,抢占新的制高点,成为传统磷复肥生产企业必须迈过的一道门槛。国家需要英雄,行业需要标杆。作为一家以磷矿产业享誉全球的特大综合型化工企业,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聚焦优势,扬长避短,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与风范。国企改革往往是行业转型的风向标,为此,记者对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易宣刚进行了专访。
盘整优势 用匠心生产好肥料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企业的良性发展需要对经济与行业形势,以及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时刻保持正确的认识。云天化是国资、上市、合资三位一体的国际化化工集团,在资源、产业链、规模、研发、产品与品牌、发展潜力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企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易宣刚介绍说,第一,在资源优势方面,云天化拥有6.67亿吨的磷矿储量,此外还有丰富的煤炭储备,位列行业前茅。为了保持这一优势,云天化着重强调磷矿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二,在产业链方面,云天化没有明显的短板:上游端除自身具备的资源之外,还可以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科学进行资源配置;生产制造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拥有合成氨449天、尿素443天的连续运转记录和聚甲醛近250天连续运转世界记录;下游销售端,云天化拥有一支专业、高效的营销团队,国际、国内市场覆盖广,物流体系较为完备。第三,在规模优势方面,云天化是中国最大的磷矿采选、基础磷肥、聚甲醛制造商之一,具有雄厚的综合实力。第四,在产品和品牌优势方面,云天化立足用户需求,突出差异化、定制化,套餐化,不断完善、优化产品结构,在品牌培育、聚焦、分级以及渠道区隔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第五,在研发优势方面,云天化拥有1个国家级研究中心、5个省部级研究中心、1个跨国研究中心、2个企业内部研发中心,同时还与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云天化强大的综合实力与严谨的工匠精神,为产品和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易宣刚介绍说,与其它肥料生产企业动辄上万人的营销队伍不同,云天化虽然也在压缩生产人员,扩充营销服务团队,但截至目前,全国的营销总人数只有500余人,而每年完成的销售额却是数百亿。支撑这些数据的,正是企业优势与放心品质换来的用户信任。
聚焦改革 以传承和创新并重
化肥对于中国农业的贡献毋庸置疑,肥料产业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在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也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易宣刚认为,这种过剩是相对的过剩,解决途径就是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云天化的四大产业板块中,传统化肥产业所占的比重过大。易宣刚指出,云天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着力于“结构性”调整,具体来说就是做好产业与产品结构、资本结构、人力资源结构、市场结构的调整。其中,在产业与产品结构调整方面,云天化将向精细磷化工发展,将产能国际化,对产品进行结构调整,用符合市场需求、附加值高的产品置换传统的附加值较低、产能过剩的产品。在市场结构调整方面,易宣刚强调说,随着铁路运费的涨价以及同类企业产能规模的不断扩大,云天化为了保持优势将从三个方向进行改革:第一,由北到南,把重点市场从北方调整到南方,减少运费的支出;第二,做好家门口的市场,对云南及周边地区的经济作物区进行深耕;第三,由内到外,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以及对市场的渐次开发,云天化在东南亚市场的投入也会逐步增大。
改革意味着破旧立新,但同时也需要有所传承,在继续发展的基础上完成最终的转型升级。易宣刚举例说:“我们在改革中并非一味放弃旧有,例如在运输方面,我们坚持创新,也追求平衡。从巩固传统陆运优势的同时,探索江河、江海联运等结合的立体运输体系,降低对单一运输方式的依赖,通过市场化来调整成本。”
在完成上述调整之后,云天化的优势将充分发挥出来。易宣刚表示,在“十三五”期间,云天化的主要精力仍将聚焦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升级,以期在2020年厚积薄发,迎接下一个高速发展的风口。
凝心聚力 与合作伙伴共成长
打天下易,坐江山难。面对行业寒冬与市场竞争,云天化始终坚持共享与共赢的理念,与合作伙伴抱团取暖,携手打造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对此,易宣刚表示,云天化的企业愿景是“让土地用上好肥料,与合作伙伴共成长”。云天化从用户思维与客户思维的角度出发,致力于生产有益于改善土壤、有助于农民增产增收的好肥料,在此基础上实现与合作伙伴的持久信任,互利共赢。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在诸多变化中,最催人奋进的变化就是成长。”易宣刚表示,“为了更好地与合作伙伴共同成长,云天化优化服务的脚步从未停歇。”首先,在产品改良方面,云天化立足于用户需求,突出差异化、定制化、套餐化,丰富并优化产品结构。为此,云天化与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团队精诚合作,成立了云天化植物营养学院、云天化国际植物营养研究院、云天化农业研究中心,能够在经济作物科学营养配比、高产高质化肥产品研发、作物全程农化服务咨询方面提供权威报告和建议。其次,在渠道建设方面,云天化提倡厂商价值一体化,目标就是要培育大商、扶持大店、培育大品、锁定大户。此外,云天化还将以客户和用户并重,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成功打造出以效果为核心、贴近农户生产习惯的流水线式服务模式,依托IT服务平台线上线下联动,围绕“作物营养、施肥技术、土壤调理”,线上提供知识分享、在线诊断等服务,线下提供现场指导、农技培训、典型案例研究等服务。
在农资企业和品牌林立的今天,农资经销商应将手中的资源集中起来,选择放心的品牌进行合作,因为品牌的背后是过硬的产品、科学的定价、稳定的渠道、强有力的服务支撑。易宣刚郑重承诺说:“云天化正是这样一个有实力、有口碑、有情怀的企业,让客户放心、舒心、省心的优质合作伙伴。”
放眼国际 为世界农业添动力
近几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发动机。在坐稳化肥产能第一与施用量第一位置的同时,中国对世界农业发展的贡献也越来越大。易宣刚表示,云天化积极争取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以及两大国际经济走廊建设等发展机遇,积极开拓东南亚市场,将部分产能国际化的同时,也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带去了先进的产品、技术以及农化服务。
如今,云天化在进军东南亚市场方面,已经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易宣刚表示,除了国家政策支持的“天时”之外,在“地利”方面,中国与缅甸等国有2800多公里的国界线,发展边境小额贸易非常方便;在“人和”方面,世界的主流声音是和谐发展,互利共赢。中国目前与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双边贸易规模非常可观,这既符合世界潮流,也符合中国及相关国家的国家利益。易宣刚表示,云天化进军东南亚市场的方式主要是技术及产品的本土化落地,将中国多年积累的经验用到缅甸市场上去,与当地农业最高学府合作,用服务来促销售。
据了解,截至今年6月,云天化在缅甸的化肥销售量已达到36万吨。易宣刚介绍说:“缅甸拥有2.6亿亩耕地,按照世界平均水平的话,年均施肥总量至少应该有700万吨,但目前实际仅为200万吨,市场潜力巨大。”导致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当地农民比较贫穷;二是基础设施不完善,运力不足;三是农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中国是有担当的大国,云天化是有担当的企业。为了解决这些障碍,云天化已与缅甸耶津农业大学开展战略合作,从资金、技术、产品、服务等全方位出击,为拓展海外优势市场积累宝贵的经验,为帮助农业落后国家贡献应有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