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1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土壤修复大有可为 战略转移脚步坚定
——访雷邦斯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冉峰
□《中国农资》记者 魏 萌

未来3-5年,土壤修复将成为雷邦斯的主营业务,与此同时我们会在其他高端肥料中进行优选,放弃一些功效单一、品味较低、高污染的产品,引进并研发一些具有差异性的新产品,从而协调产品延伸带来的成本和效益问题。 ——冉峰

    近年来,复种指数高、肥药用量大、灌溉不合理等因素的累积效应,使我国的土壤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以及农业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近日,记者就土壤修复领域的相关问题,对雷邦斯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冉峰进行了专访。

   《中国农资》记者:在农资行业集体步入转型升级期的当下,雷邦斯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

    冉峰:雷邦斯成立于2005年,最早从植物营养剂做起,随后逐步延伸到各类肥料的生产、引进和流通领域。在此过程中,我们逐渐将重心放在引进国外高新技术产品和肥料的本土化研发生产上。雷邦斯非常幸运地赶上了行业从传统复合肥向水溶肥发展的关键节点,并借助这波浪潮迅速在水溶肥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回顾往昔,雷邦斯之所以能够迅速地发展壮大,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产品资源比较丰富,并且在技术上具有一定的领先性和差异性,有效避开了同质化竞争;第二,在发展路线上选择的是优质的产品+亲民的价格,使基层农户、种植大户以及经销商获得了技术、产品、服务及价格上的实惠。

    随着国内土壤问题的日益突出,从2016年开始,雷邦斯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自主生产的土壤修复类产品。面对同行竞争激烈、自有资金有限、产业链频繁波动、正规化建设亟待提速等客观现实,雷邦斯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了自身的定位。下一步,雷邦斯的整个产品体系将战略性地转移到土壤修复领域上来。未来3-5年,土壤修复将成为雷邦斯的主营业务,与此同时我们会在其他高端肥料中进行优选,放弃一些功效单一、品味较低、高污染的产品,引进并研发一些具有差异性的新产品,从而协调产品延伸带来的成本和效益问题。

    《中国农资》记者:如何看待国内的土壤修复市场,雷邦斯的土壤修复理念是什么?

    冉峰: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实际上是建立在传统的农业逻辑思维之上,这种逻辑的根基是“道法自然”,追求的是人、作物与自然界的完美和谐。但是,随着人口的膨胀以及西方科学体系逐步占据世界主流地位,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迅速增长的农业需求,化学投入品开始在农业领域普遍应用。几十年来,大量化肥、农药以及地膜等农资产品的投入,在一个阶段内解决了我们国家农业及粮食安全的问题,为国家的稳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与此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土壤污染、板结、盐碱化以及地力下降、病虫害加剧等问题,严重影响到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考量如何将农业中各要素的逻辑关系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关于土壤修复,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国情有所不同,我们是个人口众多而耕地面积又相对有限的国家,既不能像美国那样采取大面积、长时间休耕轮种的方式来恢复地力,也不能像西欧一些小国那样,采用整体置换新土的方式来解决土壤问题。再加上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水文条件的变化以及各个区域间土壤活性、污染、恶化状况均不平衡,客观看待土壤修复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味强调禁止使用化肥、农药或者片面学习西方国家的做法,都不能解决中国农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唯一办法就是进行土壤修复,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区分污染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间形成的一个现状。我认为我国当前的土壤问题是农民“无意为之”,因为农民和农业生产单位在大量使用化肥时,并没有意识到土壤被破坏了,同时也没有认识到这种无意识破坏的严重性。

    作为综合性的动态平衡体,土壤一旦受损或遭到污染,短时间内很难修复和治理。30多年的粗放生产造成现在的土壤困局,我们可能需要100年以上的时间才能修复过来。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农业生产者在生产中导致了土壤问题,需要我们来引导他们边生产边对土壤进行修复与养护。土壤修复不能再走炒概念、戴高帽、唱高调的老路,最终要落实在田间地头。

    基于上述判断,雷邦斯在帮助农民解决土壤问题的过程中,并不刻意强调治理土壤,而是使用了“修复”这一概念,变以往的“说教”为引导。在产品设计上,我们讲求贴近农民日常种植生产习惯,通过实效潜移默化地引导农民改变种植观念和施肥惯性,避免反弹。例如,十亿活菌、修美特作为雷邦斯在土壤修复领域的两款主打产品,登记证用得是肥料的。如果我们跟农民说这是土壤调理剂,他们根本不重视,而以肥料的形式推出会更容易被农民接受。从经营策略的层面来看,雷邦斯将以土壤修复为主线,引导农民在使用土壤修复类产品的同时,将其他系列的产品融入进去。

    《中国农资》记者:针对国内面临的土壤修复难题,雷邦斯从产品和技术方面做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冉峰:在对土壤盐渍化、酸化、板结等问题进行研究时,我们找到了一个共性的成因,就是土壤有机质的严重匮乏。这是整个土壤修复过程的核心,如果能安全有效地提高土壤的有机质,酸性就会改良,碱性会弱化,土壤的团粒结构会得到修复,有益微生物数量会回升,土传病害会减少,这也就意味着杀虫剂、杀菌剂的使用量会相应减少。此外,我们所采用的有机质还能够提高肥料的吸收利用率,这样“药肥双减”的目标便实现了。

    可再生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有很多,包括餐桌垃圾、畜牧业的废料、城市污水处理副产品、传统动植物源的农家肥等。各种类型的有机质在投入农业生产时各有利弊,例如,餐厨废弃物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等化学物质,处理不慎会对土壤产生新的危害;动物粪便往往带有杂菌。我们在筛选过程中发现,这类传统的有机质来源不是效能低,就是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又带来新的问题。

    在自然状态下,土壤中大约含有1%左右的有机质,其主要成分是腐植酸。腐植酸本身是经过千百万年地质作用形成的矿物原料,具有独特的化学组织结构,常规化学方法很难破坏这种化学结构,它的稳定性极强,没有毒,没有放射性,没有杂菌,使用起来非常安全。用腐植酸来改良土壤,是全球通行的惯例。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每个省便成立了腐植酸办公室,专门来抓腐植酸还田的工作,只是中间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断档。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几十年前的经验重拾起来,将腐植酸这个土壤中原本存在的主要有机成分还田回去,用最安全的方式为土壤补充有机质。

    腐植酸对种子发芽和作物根系生长的促进作用已经得到验证,但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还需要追施肥料,而农民往往都是在追施肥料的过程中出现施肥过量的问题。比如过量施用磷酸盐类肥料,对土壤中的中微量元素产生固定作用,造成盐渍化、土壤板结,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腐植酸是螯合剂,能够将被磷酸根固定的阳离子吸附住,将磷酸根释放,使磷肥的效果充分地发挥出来,同时被螯合的阳离子分子团又可以通过降解被植物的根部慢慢吸收,间接为植物补充长效的营养。从产品技术的角度来说,由于腐植酸是大分子结构,分解时间长决定了产品的见效比较慢,因此要配合微生物菌剂来提效。微生物对土壤肥力的形成及作物生长都有很重要的作用,配合腐植酸使用可以实现肥料长效与速效的协同,是实现土壤修复的黄金搭配。

    全世界的农民在使用肥料时的逻辑都是希望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为了顺应这种心理和习惯,雷邦斯重点研发水溶性的土壤修复型肥料,但是这势必会增加产品的成本,导致一部分农户无法接受。因此,经过综合考量,我们采取了同款产品不同型号的策略,推出长效型、半速效型、速效型来供农民选择。

    土壤修复绝对不能再走急功近利的路,因此,从后期产品的研发角度来讲,我们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比如现在十亿活菌中添加的是枯草芽孢杆菌,其实枯草菌也有很多分支,但目前使用的这个分支作用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单一的,主要是促进根系的生长。下一步,我们考虑在产品中添加其他功能性的菌类。雷邦斯目前与国内主流的微生物制剂厂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未来还会有更加深入的合作。我们提出诉求,微生物制剂企业提供解决方案。除了微生物,我们还将对微生物衍生物以及生物刺激剂进行研究,与世界前沿科技同步。

    《中国农资》记者:据了解,雷邦斯目前代理了18家国外高端肥料生产商的产品。在国内肥料市场陷入竞争“红海”的情况下,雷邦斯在“引进来”和“走出去”方面有哪些新的布局?

    冉峰:雷邦斯主要聚焦国内土壤修复市场,在代理和引进产品时,非常重视对高新技术和理念的消化吸收以及落地生产。在专攻土壤修复之余,我们并未放弃传统业务。为了走出国内竞争的“红海”,我们成立了进出口贸易公司,在完成现有产品的内销工作之外,将顺应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择机开展肥料与配套技术的出口工作。例如,我们现在专门研究了一款应用于水稻区的纳米级硅肥,单粒直径只有10纳米,碰到叶面就可以被植株直接吸收。未来,我们计划将这些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产品,出口到比较成熟的海外市场去。目前,我们在老挝已经拥有自己的销售团队,下一步还将花一到两年时间,深耕印尼、菲律宾、非洲等海外市场。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