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的机会,在邯郸见到了老辈人说的四六蒜。蒜头不算大,紫红的蒜衣,皮薄、瓣肥、肉细、味美,辣中带甜,蒜泥汁多,且粘稠不干。据介绍,这种大蒜种植面积极少,因为它产量低,抽薹少的缘故,大家都开始种植产量高的杂交大蒜。
四六蒜是过去常备食物。原来只是听老人讲过四六蒜,就是说蒜头由四瓣或者六瓣组成。所以演变出来的文化就是:农村形容某些人不明事理,混不讲理的时候,就会说他四六不分。到底哪种蒜的食用效果好呢?有人说独头蒜好,可独头蒜不是特殊的品种,因为民间有谚语说,“种蒜不出九,出九独蒜头”,另外科学研究发现,除了种植时间的影响,选择种蒜的质量、土壤肥力等因素都可能形成独蒜头。记得小时候大蒜发芽了,种在花盆里,等收蒜的时候,基本都是小小的独蒜头。
据说,这种小紫皮蒜是不抽蒜薹的,这种情况确实不多,一般种大蒜都有两部分收入,蒜苔和蒜头。这不抽蒜苔的紫皮蒜就是一个特色呀!如果当地农户能够把这种地方特有的品种扩大种植规模,针对终端消费者的话,其特殊的口感,独有的文化,关键不抽薹的差异化,一定会被广大消费者认可。现在虽然有些农户小面积种植,一是为了留下种子资源,二来他们很喜欢这种大蒜的口感。当大家都在引种高产品种的时候,我们选择一些地方独有的品种,深挖其特点和文化,这不就是我们要寻找的特色农产品吗?
试想一下,在养殖行业都以培育那种生长快、个头大的、产肉率高的品种作为推广品种。可是却有一部分人专门培育那些体型小巧可爱的品种获得事业。那么种植行业,我们为何还抓住增产一个观念不放呢?现在农民越来越明白增产不增收更划不来。
产量高的大蒜品种可以进入到工业加工环节,去生产蒜片、糖蒜、蒜粉等产品,但是作为直接食用的小紫蒜,这才是真正的特色农产品。
引导农民致富,引进新品种是好事,发现当地独有的资源更加可贵,更不会被别人抄袭,这样的特色农产品是消费者需要的,也是农民转型增收的需要。四六瓣蒜,说了30多年,才得以看到,在笔者看来,这就是珍稀物种呀!一旦这个品种丢失了,我们还如何寻找文化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