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7年7月14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技术内力+政策外力:助推有机肥步入快车道

□ 《中国农资》 记者 焦自宣

参会代表参观中创亿丰有机肥生产车间。

    随着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国家对于有机肥行业发展的关注与支持力度不可谓不大,可以直言,有机肥的风口已至。但是,有机肥想要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企业技术层面,都尚有不足。

    7月4日,记者从2017中国有机肥技术交流暨有机无机复混肥料造粒技术创新交流会上获悉,目前我国有机肥资源养分总量约7000多万吨,实际利用率不到50%,到2020年,我国有机肥市场仍有900万吨缺口,但政策的不统一与有机肥造粒困难阻碍了有机肥行业的迅猛发展,未来政策能否形成系统与造粒技术能够取得突破是我国有机肥行业在未来实现快速增量的关键。

    行业升级 政策先行

    “2017年是有机肥行业发展的有利之年、机遇之年、创新之年。”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资局副巡视员、中国农资流通协会有机肥分会理事长符纯华对当前行业面临的政策环境进行了分析并表示,由于化肥的过量使用,我国耕地退化面积不断增加,耕地污染问题严重,为此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中围绕“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系列政策,为有机肥行业的发展带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据农业部统计,我国有机肥资源养分总量约7000多万吨,实际利用率不到40%,其中畜禽粪便每年产量约48亿吨,养分还田率50%,秸秆每年可升级利用量约30%。从资源储备和应用现状来看,有机肥行业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

    “目前我国有机肥生产研发水平参差不齐,有机肥生产指导标准相对单一固化,产品质量低下,精品有机肥比例偏低,有机肥企业品牌意识偏弱,在有机资源无害化处理和降低抗生素残留等研究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符纯华认为,目前我国有机肥行业生产、施用等各节点行业标准不够健全,市场上的有机肥产品稂莠不齐,企业需创新升级有机肥生产技术,大力研发并推广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大力推广优质品牌有机肥,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促进行业整体向好发展。

    “受多重因素影响,有机肥替代化肥成为了热点话题,但有机肥完全替代化肥这一观点太过绝对。”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国家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科技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政策专家马骥认为,近几年,有机肥产业飞速发展,但目前有机肥产业主要以食物废料与秸秆为原料,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比重不足,行业还缺乏很多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他说:“目前我国政策大多各自为战,在为行业提供了利好的同时,彼此之间却并未形成统一,未能良好耦合,在一些标准要求上有所差异,使得行业同时面临多重不同标准甚为头疼。未来需制定一系列完善的、系统的、统一的政策标准体系,形成合力,打出一套组合拳,兼顾行业发展与企业利益,充分发挥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的积极性,方能推动行业整体升级。”

    行业发展 技术为本

    虽然目前政策体系不够完善,但毋庸置疑的是行业面临着空前的利好环境,而行业欲乘风而起,还需足够的技术支撑。

    山东中创亿丰肥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亚民认为,目前行业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是产品质量问题,由于原料的不同和生产标准的差异,不同企业的产品质量天差地别,市场环境紊乱。其次是产品价格问题,由于市场上劣质有机肥横行,打破了市场应有的竞争秩序,优质的商品有机肥在缺乏品牌效应的情况下难以应对劣质肥料的价格冲击,企业利益难以保证。最重要的是有机肥造粒难的问题,不造粒不宜机播、使用不便;造粒水分大、不能与复肥混用且颗粒强度低,易粉化。如何突破造粒技术难题是有机肥实现进一步增量的关键。

    中创亿丰利用数字化控制技术,将物联网与数字技术相结合,有效解决了造粒难的问题。山东中创亿丰肥料(集团)有限公司的王建涛表示,中创亿丰在管理创新、系统创新、新技术的应用上煞费苦心,皇天不负有心人,中创亿丰在有机肥造粒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产品颗粒漂亮均匀,色泽饱满,质量稳定,水分控制出色,能够与复合肥掺混使用。

    关于有机肥造粒的生产经验,王建涛分享说:“首先要注重原料的选择。摸清原料来源及生产工艺,并进行大量的作物试验,确保原料对于作物的安全性。分辨原料是否适合生产,分析原料水分含量、黏性、酸碱度等指标,从而考虑烘干成本与造粒难度。确保原料能够长期供应,保证产品生产;其次,注意统计并分析发酵过程中的各项数据,不断改良发酵工艺。中创亿丰通过传感器、数字单元等数控技术,将电子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通过服务器将数据集中统计,大大缩短了发酵时间;最后,提高烘干的质量与效率,使用双烘双冷的烘干方式,利用合理的导料板结构,去除不适合烘干的物料,选用合适的风机型号,从而解决烘干不充分的问题,降低造粒难度,节能减耗,压缩生产成本。”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