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打造生态中国生态肥 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访黑龙江省小黑龙生态肥业集团董事长刘德云
□ 《中国农资》记者 陈 熙

刘德云18年专注生态肥。
小黑龙缓控生态肥在东北广受欢迎。

    打造生态中国、促进农业健康发展的倡导者刘德云,正在用自己的虔诚和执着,坚定地践行着打造生态中国、促进农业健康发展的诺言。

    作为“缓控生态肥之父”,刘德云18年坚持研发推广缓控生态肥,其意志力与执着追求可见一斑。经过18年的应用、推广、实践,他发明的小黑龙缓控生态肥做到了既能代替有机肥又能代替化肥。

    专注肥业18年只为生态梦

    刘德云1977年上山下乡,1982年入党,1984年提干,担任过当地林业局团委书记、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林业局企管科长、行政办公室主任、高级工程师,为了“生态梦”,他结束了仕途生涯,开始踏上了自己并不熟悉的肥料研究与生产的新行业。十八个春秋,一路走来既漫长又短暂,至今年过半百的他依然精神抖擞、目光炯炯,不知疲倦地走在打造生态中国的艰辛之路上。

    1980年,随着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中国进口了大量的美国二铵,从此拉开了中国化学农业新时代序幕,一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农业专家发现,随着化学农业的发展,我国的耕地出现板结现象,土地越来越瘠薄,有机质严重下降,严重地区土地有机质下降到不足2%,化肥利用率越来越低,仅黑龙江省为例:磷肥利用率只有12%-20%,氮肥利用率只有30%-35%,钾肥利用率最高只有40%左右。化肥用量越来越大,在东北地区,每公顷平均用量由起初的两袋二铵、一袋尿素150公斤发展到今天每公顷四袋二铵、一袋钾肥、六袋尿素,总用量达到每公顷550公斤以上。化肥的含量越来越高,由初始阶段25%的复合肥,发展为今天55%以上的复合肥。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的农业专家把目光投向了复合肥上,中国的化工企业开始生产二元素、三元素复合肥以代替美国二铵。也在这时,刘德云从领导干部岗位下来,一干就是18年,终于研究出打造生态中国的“缓控生态肥”并获得国家专利。

    踏遍千山万水,发明缓控生态肥

    年近不惑之年的刘德云开始踏上了缓控生态肥研发的征程。

    2000年,在农科院老师的指导下,他用腐植酸作载体,配上适量的氮磷钾生产一种腐植酸复混肥。这种肥料具有改良土壤,隔盐压碱增强土壤通透性的特点,有利微生物活动,进而改变土壤的团粒结构的性质。同时含植保素,刺激植物细胞膜的扩张,使植物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养分,不仅如此,这种肥料还能提高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的利用率,比如磷元素在土壤水份中不加腐植酸移动距离只有3cm-4cm,加上腐植酸移动距离6cm-8cm,从而有利于植物的吸收利用,针对中微量元素利用率提高的幅度会更大一些。从2000年开始,一连三年,刘德云东从建三江平原的抚远县西到内蒙古的莫旗,北到黑河,南到五常,每年用40-45天的时间田间地头深入农民用户进行回访,他发现这种肥料给农民用户带来的好处比化肥多。一个只含30%氮磷钾含量的腐植酸肥竟比45%纯三元素化肥效果明显,但是这种肥料仍然改变不了化肥的弊端,一次施肥需要多次追肥,如果不追肥庄稼后期就脱肥,在水稻上表现更为明显。

    农业生产不像快速消费品,它一个周期就是一年,刘德云随着农民将肥播到地里开始,就像庄稼一样一年长到地里,直到秋收。他患有严重糖尿病,他兜里离不开药,每天在地里不能及时用餐,低血糖后浑身哆嗦,额头直冒汗,尽管这样他一直坚持了十几年。2002年低温冻害一场大雪把建三江农民的庄稼都压在了地里,因为他从春天开始把肥赊给农民,庄稼用的肥长不好不收钱,丰收了再给钱,结果一场大雪农民们给不上钱,他的工厂也就像当年庄稼一样,被大雪压倒了。

    刘德云是位倔强的东北汉子,他血管里流淌着不服输的血液,他求亲告友,东借西凑120万元注册了黑龙江省小黑龙生态肥业有限公司,又开始走上一条艰辛的复活之路。

    他晚上钻研配方,白天找科研单位、农场、农户搞多点次试验,然后跟踪回访,田间调查,训产,2001年刘德云在英国的伯明翰大学博士生导师比尔斯的指导下,学习复合肥、复混肥、生物有机肥的配方技术,从此,他在国内四家科研单位和国外配方技术基础上,开始研制“缓控生态肥”。

    燕子飞来飞去,春来暑往,田间地头,农户、农场、研究院所,整整十几个年头,刘德云不断学习、摸索、试验、示范、不断反复调整配方、归纳、总结。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研发出“缓控生态肥”,2008年申请专利。

    刘德云高明之处是把有机肥、化肥、生物菌肥、矿质中微量元素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就像智能手机一样(把电视功能、电脑功能、手机功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缓控生态肥。

    刘德云发明这种新型肥料一次施肥做基肥,全年不用追肥,能满足作物一季的养分需要,省工、省时、省力、省钱。投入产出比是1:14,与64%二铵比每吨肥能减少400-500元,与其它化肥比每公顷省追肥工钱120-140元,作为新型肥料在行业里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一是达到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改变农民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做到一次施肥,全年不用追肥;二是提高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做到省工、省时、省力、省钱。三是走新型肥料的发展方向,做到生态、健康、环保。

    按刘德云的话讲:“缓控生态肥就是无污染、无公害,生产的粮食能达到国家绿色有机粮食标准。”

    2002年缓控生态肥在黑龙江宝泉岭普阳农场水稻试验田里小区三次重复试验,化肥、生物菌肥等8种肥料做对照,产量第一;2003在桦川县宝山农场水稻办大区试验田里,每亩施肥20公斤,全年不再追肥,6种肥料对照,投入产出比是1:14,位列第一,2009年在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为袁隆平杂交水稻晚稻的试验中,与其它化肥对照,每亩增产6.4%,每亩提高效益308元。2012年9月黑龙江省农委组织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科院、黑龙江省土肥站、中科院黑龙江现代化农业研究所、黑龙江农垦科学院水稻所等单位专家对缓控生态肥大田应用进行鉴评;玉米增产12.2%;水稻增产4.1%;大豆增产15.1%,田间试验证明,缓控生态肥比化肥具有明显的增产优势,充分的展现了打造生态中国的肥料优势。

    打造生态中国新肥源

    刘德云这位普通的共产党员怀着对党和祖国的热爱,把打造生态中国、促进农业健康发展作为自己的职责。

    创新程度:本项目在应用材料的效果上有较大的创新,特别是价格与应用范围上,有了重大突破,达到了用于农业生产的水平。

    技术查新情况:经过中科学院沈阳绿田生态肥料研究生对近10年的“国家应用技术成果数据库”、“农业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国家运用技术成果库”、WM、CAB、CA以及因特网查询,未见有同类报道。

    技术成果:缓控生态肥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目前代表新型肥料行业的前沿水平。

    大家知道,化肥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很难解决自身存在的五大难题,即:化肥污染环境、化肥利用率低、化肥肥效期短一次施肥需要多次追肥、化肥板结土壤、化肥过量作物品质差。缓控生态肥的发明,针对化肥存在的五大难题相应的提出解决答案,即:缓控生态肥一是控制气态氧挥发80%,减少土壤渗漏30%-35%,从而减少了环境污染;二是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氮磷钾含量只有40%,与其它化肥同等施肥量对照,比57%三元素化肥,比64%二铵+尿素+钾肥长势明显;三是肥效期长。一次施肥做基肥全年不用追肥,作物后期活秆成熟,肥效期达到120天以上,能满足作物的一季营养成分需要;四是改变土壤环境,培肥地力,连续使用三年有利于地力上升一个等级;五是作物品质好,经国内和欧盟检测机构检测:用小黑龙缓控生态肥生产的粮食作物完全达到有机标准。

    不经一番寒霜苦,哪有梅花扑鼻香,就是这样一位共产党员,怀着对党和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辞去了官职,用行动诠释着“打造生态中国,促进农业健康发展”的历史使命。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