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洋水河,石笋对石鹅;谁人识得破,金银用马驮。”这首民谣曾经广泛流传于贵州开阳洋水地区。但是,要想“金银用马驮”,其前提是要有人“识得破”。
这个叫洋水的地方,千万年来,山,静如处子,水,是蛙鼓伴萤灯的野水——一个被世界遗忘了的角落。这是一条大沟,海拔800余米,可两侧的山都在千米以上,最高处1600余米。
至今还记得,参加工作后有个老师傅给我讲了个故事,说有一年冬天,县城有个人到洋水来走亲戚,见那里的人家都用一种灰白色的泥巴糊的炉芯,那炉子的火就燃得特别地旺,晚上封火后第二天一般不会熄。于是他就背了一些回去糊炉芯,结果结束了他家多年来烧不旺火炉子的历史。从此,洋水的白泥巴就出了名。
消息传到省城,最后传到地质矿产部门,有人告诉了一个叫罗绳武的人。罗绳武是谁?李四光的高足啊,地质学家,被誉为贵州地质的“活字典”,曾推断过开阳地区有磷矿。
据说,当年罗绳武坐一乘滑竿去成都开会,因途中太热,就让滑竿停在一片松树林边休息,他站在树林中观山望景,好像看见了什么,眼睛突然发光,便喊随行人员拿来地质锤,然后敲了几公斤石头,他说要带回贵阳去研究研究。那几公斤的石头经过分析,属寒武系地层。寒武系是地质历史划分中属于显生宙古生代的第一个纪,距今5亿多年,是现代生物的开始阶段,常被称为三叶虫时代,岩石中保存有比其他类群丰富的矿化三叶虫硬壳。洋水地区属古海湾泻湖环境,沉积相对稳定,富磷上翻洋流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
罗绳武听到洋水的灰白色泥巴功效后,自是激动不已。磷是有一定的耐火功效的。他想起1938年冬,昆明耐锣铜厂因急需耐火材料,派人多处探寻,最后听说昆明县有个村子附近的白泥耐火,就去弄来一试还真的耐火,就派人采购了万把斤,后经化验,白泥原来就是磷矿粉。那里就是属于寒武系地层。因此,罗绳武根据地质构造原理推断,在开阳县“洋水三槽”同样的地层中,可能会找到磷矿。因此,他决心要“识破”深藏在洋水大山中的秘密。
然而,要“识破”洋水的秘密并非易事。这里山高林密,人迹罕至,一块从未开垦过的处女地,是豺狼虎豹的乐园。有时,还闹匪患。
新中国成立后,罗绳武的报国情怀终于有了释放的机会。1954年底,贵州省工业厅地勘处第五勘探队磷矿普查组的赵应祺、曹金弟等几个沉浸在民族振兴热望中的年轻人奉罗绳武之命,来到这块处女地踏勘,进而发现了“上磷矿”,他们兴奋地报告说:“根据罗绳武工程师的指示,我们在洋水境内发现寒武系地层分布特广,在洋水隆起地区已有震旦系地层出露,应在洋水一带寒武系地层与震旦系地层接触线上寻得磷矿。我们在洋水一带工作20多天,发现磷矿层分布于洋水背斜的两翼,采样化验结果五氧化二磷含量甚高,矿层延长约20公里!”1955年11月,冯济舟等人又一次前往勘查,在洋水震旦系地层中又发现了“下磷矿”。至此,藏在洋水深山中的宝贝终于被罗绳武的慧眼“识破”。
这一重大的“识破”,惊动了世界,惊动了共和国的最高层。因为在此前后地质学家们先后发现了昆阳、襄阳磷矿,现在又发现了开阳磷矿,周恩来总理不无兴奋地将这三阳称为“三阳开泰”,《人民日报》亦以此为题向全世界公布这一惊世大“识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