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夏玉米在成熟收获前,时常遇到狂风暴雨,造成大面积的倒伏,籽粒干瘪,秃尖现象增多,减产严重,经济效益大减。农民对此却非常无奈,认为主要是恶劣天气造成的倒伏。
其实,夏玉米的抗倒性除了与品种、恶劣天气、土质等因素有关外,一些不当的栽培管理及施肥习惯也大大加重了玉米的倒伏。
五方面加重玉米倒伏
根据近年来的田间试验,总结出影响玉米倒伏的主因主要有五方面:
一是种植密度过大。有些农民受种子公司宣传的影响,认为“玉米密度越大,产量就会越高”。其实,每一个玉米品种都有它要求的种植密度,如果超过它要求的上限,密度过大,就会导致根系不发达、植株光合作用减弱、有机质合成减少、植株纤细、穗位增高等一系列问题,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倒伏的几率。
二是苗期浇水过多、施提苗肥过多,尤其是单施氮肥。玉米在10叶期以前是不怕旱的,但是怕涝。所以,在苗期适当干旱还可以促进其根系发达、茎秆降低、增加抗倒伏性,故不宜浇水过多。同时,玉米苗期是需磷的临界期,充足的磷营养供应能促进根系发达、苗壮苗旺,增加抗逆性。一定不要在苗期过量浇水和过量追氮肥,会大大加重倒伏的现象发生。
关于玉米施氮过多造成倒伏现象还有一个小故事跟大家分享:国外的一个高产玉米品种引到中国,在同纬度、气候条件几乎一样的地区栽培,但是总是出现倒伏严重的问题。后来,国外的玉米专家亲自来到中国,发现是由于偏施氮肥引起的,因为该品种在育种时就考虑到它所需求的氮肥量,只要过量就会倒伏减产。这个故事告诉大家,玉米上不可偏施氮肥,同时也给中国的玉米育种专家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那就是必须从育种的角度来考虑解决农民偏施氮肥的问题,最好是育出一些只要偏施氮肥就倒伏减产新品种,硬逼着农民控氮、增施磷钾、适当补充中微肥。
三是施肥不当。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玉米上不重视有机肥或有机无机复混肥的施用,长此以往造成有机质缺乏,所施用的化肥也利用不高。二是所施用的化肥养分不均衡,普遍存在重视氮肥、轻视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的现象。尤其是缺钾严重,植株抗逆性大大降低。如果磷钾肥和中微量元素都不足的话,玉米茎秆韧性减弱,增加倒伏的风险。三是个别农民施肥方法不科学,图省力,将肥料撒施于地表。化肥只有深施覆土,并在有墒的情况下利用率才会较高。大家心里很清楚,撒施于地表的肥料因为蒸发、挥发、随雨水冲走流失、溶解的肥料只存在于地表被草吸收,没有被玉米吸收等原因造成利用率大大降低。
四是化肥的施用时期不当。很多农民为了图省事,不管理什么类型的肥料,都是在小苗期一次性施入。这种施肥方式会导致玉米苗期旺长、株高增加、容易倒伏。必须要记住:玉米在大喇叭口期至灌浆长粒期是需肥高峰期。如果是使用普通的复混(合)肥料,建议两次施肥:第一次在5叶期提苗肥,第二次在大喇叭口期(10-12叶期)大追肥。如果是一次性施肥,后期不再追肥,建议使用真正的缓控释肥料,而且要早施用,最好是在小喇叭口期(5叶期)以前一次性施入,一些新型的高科技缓控释肥料还可以种肥同播(种肥一定要隔离5公分以上),保证前期不旺长、中期营养足、后期不脱肥。
五是玉米田间杂草过多。杂草丛生,直接造成草和玉米争夺养分,玉米的健壮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减弱了抗倒伏能力。
降低倒伏有妙招
针对以上五种加重玉米倒伏程度的方面,如何做到最大程度地降低玉米倒伏的风险,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建议如下:
一是选择抗倒伏能力强的、适合当地栽培的优良品种,并按种子说明书进行合理密植。
二是苗期控制浇水。
三是适当地增施有机肥及锌硼肥。
四是化肥的施用时期要把握好。如果是两次施肥,第一次是提苗肥,在小喇叭口期,第二次是大追肥,在大喇叭口期;如果是一次施肥,建议使用缓控缓释肥料,种肥同播。
五是化肥的施用方法要科学。非种肥同播的田块,建议采用机械耧开沟播肥,或采用沟施、穴施方法。总之,施入土壤中的化学肥料一定要深施覆土,并保持一定的墒情,才能提高其利用率。
六是控制杂草危害。重点是玉米种植后,在出苗前打好封闭型的除草剂,要求麦茬要打透,不能漏喷,退着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