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进入6月底,今年中国钾肥大贸易合同谈判依然在紧张进行中。本报上期对大合同谈判的报道中提到,国际供应商提出今年大合同价格上涨30美元/吨的要求。然而,供应商提价意愿能否被接受?还要看国内市场的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农用钾肥市场进入淡季,下游复合肥生产开工率一般,对钾肥需求有限。今年上半年,国产钾肥市场怎一个冷字了得。室外酷暑难当,内心静如止水。亏损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的现状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钾肥行业似乎真的需要业界倍加关注了。国内钾肥市场到底如何合理发展?我们采访行业人士,寻找答案。
短期供应爆发造成市场失衡
近期,通过一组数据,我们对国内钾肥市场的形势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国产57%粉状氯化钾的到站价1790元/吨,这个价格比2016年底足足跌了130元/吨。2016年12月份国产氯化钾到站报价1920元/吨,比2016年初的2300元/吨下降380元/吨,降幅16.5%。
低价是一个过程,但时间一长,就会成为巨大的困扰。冷湖滨地钾肥有限责任公司市场总监林明东表示:“在这样的市场下,青海厂家开工率明显偏低。”市场冷淡源自需求降低,是工业还是农业?他认为,钾肥生产企业生产状态不佳主要是受到工业用量下滑影响。钾肥下游用户,尤其是传统复合肥企业的用量减小是一重原因,国内钾肥产量逐年增加失灵是另一重原因。此消彼长之下,自然对稳定市场不利。
而在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司李凤涛看来,去年的化肥冬储更像是市场低迷的导火索。2016年的限载令、运费上涨,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运输紧张。盐湖钾肥发运困难,形成市场亏空,所以港口货物数量迅速增加。国产钾肥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积累了大量结转库存,市场存量大,难以支撑价格。
不同的区域市场,对市场情况的判断也有区分。很多人认为,与去年上半年相比,今年钾肥市场情况已经有所好转,但难以持续。某复合肥生产企业采购部负责人表示:“去年东北地区钾肥价格波动幅度较大,今年年后营口港的港口钾价格下落不大。实际上,此前营口港的钾肥价格一直比较平稳,但近两年钾肥企业一窝蜂地瞄准了东北市场,大家都想分一杯羹,造成东北地区钾肥供过于求。东北市场的货量太大卖不完,经销商只能降价甩货,因此近两年,每年春节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东北地区的钾肥价格都会明显下降。”
而陕西农科化肥有限公司钾肥部副总经理吕应娟告诉记者,由于陕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大,公司销售的钾肥部分供农民直接使用,部分直运工厂。但随着国内化肥需求和钾肥市场的变化,今年公司钾肥业务有了明显的变化。“一方面,由于复合肥市场比较低迷,终端逐步增加对水溶肥的使用,因此公司主要销往山西和省内直运工厂的销售量萎缩了近40%。另一方面,往年公司对钾肥都有充足的储备,每个月都有销售目标。但现在下游知道贸易商或工厂都有足够的库存,而且运输非常方便,随时都能拿到货,所以根本不囤货,只在需要的时候再买。钾肥销售的季节性和计划性已经无从谈起。”
农业消费刚需稳固行业信心
短期供应过大造成一定时间内的区域性过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市场长期低迷造成的信心缺失。
李凤涛表示:“从国家供给侧改革角度看,尤其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趋势上来讲,市场对于肥料的用量、配比乃至于施肥方式的改良存有很多新的认识,对于肥料市场的长期走向存在不同判断,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采购市场、消费市场的信心。当然,低迷的粮价、农民购肥积极性的欠缺是造成春季肥料冷清,乃至钾肥价格偏低的重要原因。”玉米市场价格持续下跌,导致农民收益减少,用肥积极性下降,市场需求减少,赊销也比往年更严重,致使农资经销商回款难度加大,从根本上影响了钾肥乃至整体农资产品的销量。
但从长期来看,政策引导下的平衡施肥似乎有望带动钾肥消费量持续增长。国内主要作物未来发展的总体趋势是:玉米种植面积及产量有所下滑;小麦种植面积稳中有降,消费整体稳步上涨;水稻种植面积稳中略减,总产量稳定;大豆种植面积恢复性增长。在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下,国内作物种植结构进行调整,用钾作物的面积有增有减,钾肥需求量保持稳定。根据《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相关要求,全国各大种植区域钾肥使用量有调有补,以稳为主。
有国内大型复合肥生产企业相关负责人认为,北方夏季追肥阶段作物对钾肥的需求较低,因此6、7月份是钾肥市场销售淡季,虽然近期市场需求不旺,但是对全年销售影响并不大,主要还是看8、9月份秋季市场的销售情况。
该负责人说:“目前港口钾的价格已经达到1950元/吨,进口钾、港口钾的价格始终比较高,生产企业进货成本高,自然利润就会偏低。国产钾目前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如果国内钾肥生产企业能够保证稳定、持续的供给,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物流运输方面的问题,那么国产钾的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
生产结构调整挽救低迷业态
中国无机盐协会钾肥行业分会秘书长周月认为,从需求角度着眼,施肥方式的改变及施肥技术的不断革新对钾肥的物理形态和性质有了新的要求,未来钾肥的形态将向多样化发展。
对此,接受采访的行业人士均表示认同。他们认为,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提高企业利润不仅要提升化肥产品质量、加快经营模式变革、提升农化服务水平,还要加大科技研发力度,生产差异化的高端肥、功能肥、专用肥,保证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期对氮磷钾的不同需求,提高化肥利用率和作物吸收率,提升农产品品质。作物的不同需求,产品的不同性状决定了钾肥原料必须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应对。
吕应娟介绍说:“从品种上来讲,目前大颗粒钾肥、62%白晶钾肥市场更大。因为国产钾肥大多应用在BB肥上,进口钾肥多用于生产水溶肥。目前水溶肥市场前景广泛,进口钾肥,特别是62%白晶钾的需求量较大。此外,62%白晶钾肥的用处较多,生产味精、方便面等需要使用食品级62%白晶,油田输送管道、花炮等工业生产也需要这个产品。”
针对目前国内水溶肥市场的大量需求,国内钾肥企业保持高度关注。林明东表示:“现在市场上确实有一些‘小钾肥’具有很好的效益。其中一部分产品在农业、工业上都有很好的表现。比方说硝酸钾,农业存在一定需求,而且在储能储热这个领域上也很有空间。”
作为生产企业,转型发展市场较热的产品会不会很快进入工作日程?林明东回答说:“我们认为是不是转型,能不能转型要根据每个企业掌握的不同资源禀赋来区别分析。如果企业不具备优质资源强行生产,成本不一定会低。而且企业上了装置后,不一定能很快适应市场。因为国内产业有趋热的习惯,一家企业投产上马,可能很多企业跟风而来,市场价格就有可能发生巨大变化。”
在林明东看来,资源型企业的发展首先要立足于企业自身资源,要把稳固成本优势放在第一位。“从一种产品向另一种产品转型,不仅要考虑成本,还要考虑是不是存在技术壁垒。比如说氯化钾企业转型生产硝酸钾,可能原料是自己的,但是生产设备和其他化工企业没什么区别,这样的生产模式不是我们的特长。而且主要产品和副产品的均衡也要考虑。比方说主要产品盈利,副产品却要倒贴利润去处理,企业的压力会比较大。”林明东说。
随着近几年国内钾肥产量不断增加,进口钾肥又以低成本优势占据着国内一定的市场份额,国内钾肥逐渐出现供应过剩的局面。要改变钾肥市场的低迷,一方面应从供应的角度入手,国产钾肥和进口钾肥根据实际需求来生产、供应;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要从需求考虑,在面对复合肥市场不景气、水溶肥等新型肥料愈发走俏的趋势下,如何提高产品质量、更好地满足下游生产需要,才是国内生产企业寻找市场机会的根本所在。供需都得到合理的配合,我国钾肥市场才能稳定在合理的价格区间,真正让企业发展、让农民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