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报刊登了《全国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18种综合利用典型模式》,源自于农业部对相关技术模式应用企业调研的结果,这对涉农企业及农民来讲是一篇好文。
文章提到了米糠生产米糠油、油酸,稻壳发电,玉米加工味精副产物生产有机肥,甘薯皮渣生产膳食纤维、食用醋,苹果、柑橘皮渣提取果胶,柑橘皮渣加工茶和酱,温州蜜柑与淡水鱼加工副产物开发调味剂,棉籽副产物生产棉蛋白、棉酚,牛皮生产胶原蛋白肠衣,畜禽血、羽毛生产多肽、羽毛粉,禽蛋副产物生产蛋粉有机钙,鱼虾加工副产物生产饲料和甲壳素,秸秆提取纤维素、半纤维素,秸秆生产本色纸和黄腐酸,秸秆发酵种植食用菌,废菌包废菌渣综合利用,秸秆生产有机肥、生物质燃料,猪粪便生产有机肥等18种模式。
每一种模式都给出了相应的生产经营数据,效益可观,不仅减少废物排放,而且变废为宝,增加企业效益。不论从资源利用角度还是从企业运营角度,他们做得都很好,也很值得推广,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可是农民的效益怎么体现?怎么从这些模式里得到提高呢?这些模式是否都具有推广的必要呢?如果说农产品加工企业都推广这18种典型模式,生产的产品市场需求大吗?企业又将采用何种模式来更新自己的产品,不断发现市场需求?
为此,笔者总结了这18种模式,又是国家级报纸发表,接下肯定会有一大批企业和投资者研究和投资。相关部门在这“典型模式”下也会极力验证这种模式到底好不好。所以说,市场是最好的鉴定者。
这些年不管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企业,大家能够转型、能够适应市场的前提都是在研究消费者。从开发技术上看,国内外有着丰富的技术支撑,并且相关设备开发企业也在对新技术的应用大力推广。如果自己不去研究市场、研究消费者,只是一味地模仿,照搬哪个模式,怕是也很难快速发展。
模式没有固定的,模式在随着市场逐步的变化,作为企业不可能通过一种模式一劳永逸,有些时候地点变了,模式就不好使;有些时候时间节点变了,模式也变得无能为力;有些时候操作的人变了,模式也变成败笔。虽然有人辛辛苦苦总结了18种模式,但是对于千变万化的市场,对于十几亿消费的大市场,明确定位、认真研究,探索自己的模式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