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资本正在成为农资企业实现跨越发展新动能
中国农业(农资)资本共享会暨新三板高峰论坛成功召开
□《中国农资》记者 张高科 崔海涛 高 远 胡泓林 焦自宣 实习记者 韩 玮

查迎新
杨 青
王淑平
王旭波
陈宏坤
刘云舟

  中华合作时报社社长、总编辑 查迎新: 

  为资本市场和农业产业对接搭建平台 

    在产能过剩、土地流转、移动互联网浪潮的背景下,农资行业的发展逻辑发生了深刻变化。依靠产品拉动、广告拉动、渠道扩张等传统手段的粗放式发展时代已经结束,增长动力更多的来自业务模式的创新、新型业务领域的拓展。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力量正在成为农资企业实现跨越发展的新动能。

    目前,主板、中小板、新三板汇集了一批优秀的农资企业,特别是新三板,近两年迎来了40余家肥料企业,如何利用资本的力量促进企业发展,已经成为行业的一个重要课题。

    行业的需求,就是我们行业媒体提供综合服务的机会。经过半年筹划,以“资本新蓝海,农业新动能”为主题的中国农业(农资)资本共享会暨新三板高峰论坛在这里召开,我们的目的就是为资本市场和农业产业对接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双方的深度合作。

    今天,我们特邀资本市场专家、知名投资人、农资行业专家、资本市场明星农资企业、证券公司、农业产业基金等共同参与到论坛中来,希望农资企业能够利用本次论坛的机会和券商投行等机构充分对接,为公司的挂牌、上市寻求智库支持;也希望券商投行等机构,在我们行业中发现优秀标的,实现你们的资金、服务和企业需求的对接。通过本次论坛,希望与大家一起共同打造一个农资行业、农业产业的资本生态圈。

    盛景网联资本研究院院长 杨 青:

    企业成长等于创新乘以资本

    新三板是资本市场的一个创新,它的发展速度超过了所有业内人士的预期。截止到2017年5月19日,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已达11215家,做市转让企业数量为1573家。虽然新三板挂牌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但是新三板却创造了融资的奇迹。2012年新三板募集金额仅有8.55亿元,而2016年募集金额已达到1424.25亿元。

    目前,很多优秀的新三板农资企业已经做出表率,不仅实现了自身业务的增长,在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速度上也实现了双增长,并通过持续融资进一步放大企业市值。在新三板挂牌企业中,农资企业数(农业运输机械、生产及加工机械、农药、种子、化肥、农膜)为113家。其中,22家新三板农资企业市值过5亿,占比达到20%。在农资类新三板企业中, 2016年年收入在2亿以下的占75%,企业净利润在2000万以下的占82%。2014年以来,113家新三板农资企业中,共52家企业成功融资,占比46%;融资2次以上的有20家,其中,帮豪种业融资次数最多,达到5次。

    企业的成长等于创新乘以资本,企业要靠技术创新去推动自身成长,并要在此基础上学会与资本市场对接,逐步了解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我们要从资本市场的角度去思考企业价值,而不仅仅是从业务市场的角度考虑企业能够挣多少钱。资本是一个杠杆,也是一面放大镜。企业应当遵循在利润后面做乘法的原则,如果一家企业未来有10倍增长空间,那么在对接资本市场之后,将是30倍甚至50倍的增长空间。

    根力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淑平:

    逆势增长源于资本的力量

    多年来,根力多股份从流通领域走向生产领域,尤其是走上生物肥料的研发生产之路,正是在资本的助力下一步步走过来的。2014年8月21日,根力多股份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正式进入资本市场运作。去年,根力多股份在“一年上规模、三年大跨越、五年创一流”二五新规划的指导下,完成了三北(西北、华北、东北)生产基地和核心市场的战略布局。

    近年来,农资行业持续低迷,面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和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的推进,化肥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增大。根力多逆势增长,从传统经销商转型登上资本市场,正是源自于资本的力量。经过几轮融资,才有了根力多生产基地和团队的发展壮大,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

    挂牌新三板能够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缓解市场开拓、技术升级的资金压力,有利于企业的进一步成长。根力多挂牌后,累计增发3次,其中成功2次,进行中1次,累计实际募资净额为1.20亿元。根力多第一次融资2400万元,第二次融资9600万元,第三次融资1.4亿元,第三轮融资完成后,融资额度超过2.6亿元。根力多将成为肥料行业新三板公司融资规模最大的企业。

    中国农资传媒·三农调研咨询中心主任  王旭波:

    农资行业将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近几年来,肥料市场疲软低迷,绝大部分批发商和零售商销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那么,在此背景下,未来农资行业如何发展?券商和投行需要关注哪一类肥料企业呢?

    从生产角度分析,我认为未来的农资行业格局应该是三足鼎立之势,这三类企业也应该是券商和投行关注的焦点。第一,一线品牌的龙头企业。如金正大、洋丰、史丹利此类市场份额比重大的企业,随着这些企业在全国市场布局和投入的逐步提升,其市场份额还有上升空间。而部分的单质肥上市公司因其成本优势也拥有不错的发展前景。第二,细分市场的优势企业。目前肥料行业拥有48家新三板企业,其中江西沃尔得和东方誉源属于流通企业,剩下的46家企业基本上都是微生物肥、水溶肥、有机肥、功能性肥料等肥料生产企业,而这些企业称之为细分市场的优质企业。第三,强势的区域品牌。这一类企业资源集中,在区域市场的市场份额极高,从产品到渠道各环节处理妥当,具有不错的优势,未来走入资本市场难度不大。

    从终端流通来讲,据近几年调研数据显示,终端市场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农民对品牌的认知不强,不知道用的什么牌子的肥。第二,农资行业的渠道品牌价值大于产品品牌价值。第三,大多数农民没有体验过厂家促销和技术服务。针对以上问题,我对肥料企业提出三点建议:收缩市场、细分市场;降低综合费用;提高渠道效率。

    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陈宏坤:

    推动企业快速发展是资本最大魅力

    能够推动企业快速发展,这是资本市场最大的魅力。金正大在上市前仅有2个生产基地,现在已拥有15个生产基地,包括国外的10个生产基地,是目前全球最大缓控释肥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水溶肥、硝基肥生产基地,行业内主导产品产销量连续8年居行业首位,市值居化肥行业上市公司第二位,其中资本的推动力度是第一位的。金正大正是通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才从一个小企业一步步发展至今。

    资本的力量对于企业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融资能力、核心竞争力还是影响力都能够由此得到极大提升。就金正大自身而言,资本市场的整合对公司发展提供的利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提高了企业的营收能力;第二,进一步加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第三,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第四,提升了企业规范性和经营管理水平。

    目前,肥料行业竞争激烈,氮肥、磷肥虽已经历一轮洗牌,集中度有所提高,但日子仍不好过。复合肥情况稍好,但也并不乐观。进入资本市场也许是肥料企业想要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必选路径,但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设立合理的目标和路径,并购或被并购都可以。无论采取哪种方式介入资本市场,企业都需要将自身业绩做好,保证业务水平;同时要提高企业规范性,减少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障碍。

    西部证券北京分公司金融机构部项目总监  刘云舟:

    大农业曙光已现

    今年2月5日,备受瞩目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式颁布,从文件内容可以看出今年“三农”工作的两大主题集中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农村发展培育新动能。至此,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13年聚焦“三农”问题,彰显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农业供给侧改革本身就代表一个产业趋势,而在今年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把它作为未来的重点工作,所以它本身就具备了年度主题特征。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正在经历重大变革,供给侧改革乃是重中之重。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大力扶持“三农”的政策背景下,资本、技术、人才大量拥入,促使农业现代化转型驶入快车道。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土地“三权分置”、农业物联网、“互联网+农业”、乡村再造……这些关键词背后带来的改造和颠覆是全局性的,大有重塑产业、再造河山之势。

    对于2017年的大农业,我们认为曙光已现,尽管仍会有争议与挣扎,但市场上从来不乏机会。在产业发展的洪流中,农业企业已普遍处于借力资本、转型升级、优势互补、联合发展的状态,这一状态可以预判将在未来三年会持续演化,最终成为一种常态,并进而步入农业智能化阶段,这一趋势将不因任何外力和个体而有所改变。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