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下午,在“守护土壤安全·拒绝肥料染色”大型公益活动启动仪式暨中国土壤安全与生态用肥论坛结束后,主办方组织部分参会代表驱车2个多小时,蜿蜒盘山公路近百公里,从贵阳市赴贵州开磷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开阳县金钟镇的洋水矿区及生产基地进行实地参观考察。与会代表亲手触摸开磷本色二铵,亲眼观看开磷矿区及生产线,更是零距离地感受了“磷业巨子,黔中开磷”的绿色发展理念和文化底蕴,让各位参观者受益良多。
黔中开磷,磷业巨子
贵州开磷集团前身为贵州开阳磷矿,是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建设的全国三大磷矿石生产基地之一,与云南昆阳、湖北襄阳磷矿基地并称为“三阳开泰”齐名于世。
在金钟镇的开磷历史陈列馆,完整地记录着开磷的59年发展历程,一段段视频、一个个沙盘、一篇篇文字,还有那一张张老照片和一个个老物件无一不在诉说着为祖国矿源开发和保护的开磷人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和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环境、严峻的市场环境不停斗争的奋斗史。代表们静静地听着、品味着、感动着,尤其对开磷快速发展背后的故事感触良多。
来过开磷的人可能都听过那句“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名言。这一次,代表们在陈列馆终于全面地了解了这个“揉面团”的发展故事。在以屈庆麟为代表的第三代创业者们开启了世纪之交开磷“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宏伟征程,即利用三个五年时间实现开磷的销售收入分别提高到20亿元、50亿元和100亿元,这在当时既缺乏资金投入又缺少人才技术的背景下,并不被人所看好。发展之初,开磷从黄磷、重钙起步。摸着石头过河的开磷为慎重起见,决定先搞黄磷再做重钙,一步步启动磷化工项目。为克服磷化工发展没有国家资金投入又要快速发展的难题,开磷依托磷矿资源优势,整合资源创造条件,突破技术和资金的困难,投入由少到多,项目由小到大逐步积累,通过这种“揉面团”式的滚动发展,开磷走出重重困境并提前4年完成100亿元的战略目标。
直至今天也还有人质疑当时开磷缺乏前瞻性和总体目标性,是不科学的。殊不知,“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上升到理论层面,其实是一种“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滚动发展”的模式。深刻地体现出在困境中挣扎的开磷人对改变自身命运的无尽探索,走出的一条独具特色的历史轨迹。如今,勇往直前的开磷人又在朝着千亿开磷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野岭荒山万宝藏,全凭铁汉手双双。彩旗飞舞欢声动,拾出开磷第一筐。”发展至今,开磷负重攀越,勇往直前,以磷为基,多元发展,正在用一个又一个“开磷速度”创造令人惊叹的“开磷奇迹”,成为中国资源型企业成功突围的一个精彩而生动的缩影。
本色二铵彰显开磷“本色”
在感受了开磷发展史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之后,一行人驱车到生产基地,开磷的本色二铵终于要摘下它的面纱呈现在众人面前。
在基地的成本库,传送带轰鸣着正在将成品倾倒在储藏库内,代表们纷纷上前或用眼观或用手摸颗粒均匀,略显淡黄色的成品,在经过一系列“检查”过后,众人纷纷感叹:这个真的是本色二铵!
据工作人员介绍:“开磷本色二铵,是采用优质磷矿资源生产,不外加任何着色剂的肥中精品。产品颗粒强度高、易溶解、无杂质、不结块,水溶后似乳白色牛奶一般。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长期施用不会导致土壤板结,也不会产生有害重金属对水体、土壤、环境造成破坏作用,还可增强农作物的抗逆性,是无污染、绿色环保、无公害的好肥料。”
“吃干榨净”的绿色发展理念
作为矿产资源丰富的开磷,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上始终坚持“吃干榨净”伴生资源,发展“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理念。尤其是在磷石膏的综合利用方面走在了行业前列。除了将固化后的磷石膏、黄磷炉渣采用“磷化工全肥料自胶凝充填采矿技术”变为烧结砖用于矿房充填,还建成世界上首条以磷石膏和黄磷炉渣为主要原料生产的高强耐水磷石膏砖生产线,每年可综合利用磷石膏450万吨。开磷更是将磷石膏加工成新型建筑材料应用在装饰家居生活当中,以超细磷石膏为原料与高分子材料融合成的建材不仅防水阻燃,还有防虫防潮、易清理、视觉好等优点。
走进开磷,向开磷学习。学习开磷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履行社会责任,守护国家资源的责任担当。为本次“守护土壤安全,拒绝土壤染色”的公益活动增添信心,为行业绿色发展做出了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