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期间,《中国农资》记者走访了陕西、河南、山东、广西、广东等主要农作物种植区,参加了多场农民会,参观了上千亩的示范田,了解了农民的种植需求。记者发现,现在听农民会的人数大幅增加,年龄也逐渐从高龄向年轻化转变,最能引起记者关注的是,每一个到场听会的农民都聚精会神地听专家讲解,还会就不懂的种植问题向专家提问求解。那一双双粗壮的在认真做笔记的手,那不停变换着老花镜和近视镜观看专家PPT的目光,还有那种渴望科技致富的神情令人难忘。
农民渴望种植技术提高种植水平。每举办一场农民会,对他们而言就是上了一堂生动且受益匪浅的农技课,掌握了技术,他们向新型农民的目标也一步步迈进。
农民渴望学习种植技术
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在山东平度的一场葡萄种植会上,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农全程全神贯注地听讲让记者印象深刻。当台上的专家放着PPT讲解葡萄种植中有关施肥打药等注意事项时,老农不仅认真地记着笔记,还不时地更换手中的两副眼镜,一副用来听课看专家讲的PPT,一副用来记笔记,这样的认真劲儿吸引了记者。当记者悄悄走到老人跟前,想进行一番了解时,老人细语地说:“咱们一会儿再聊,我先把这个课听完。”看似是很普通的一句话,可是记者却听出了满满的感动。农民需要这样的会议来学习科学的种植技术,更需要这样的平台来交流种植经验,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和种植效益。
会后老农告诉记者,他种葡萄30多年了,由于缺乏系统的农技知识,不管是施肥理念还是防虫害措施都较落后。他坦言道:“缺乏农技知识让我损失很大,尤其是现在种葡萄都是大棚管理,跟以前的传统种植方式可不一样了,以前的老套路行不通了,我还得重新学习才能跟得上脚步。”
无独有偶,家住陕西省大荔县安仁镇红星村的冬枣种植户叶新照也向记者反映,在冬枣种植面积达80%以上的安仁镇,自2008年农民开始用大棚种植冬枣后,经济效益得到大幅提高,但缺乏科学的种植技术知识导致很多农民都是以大水大肥漫灌的形式进行施肥,从而造成土壤板结,加上滥用化肥、轻施有机肥,长期以来,土壤问题愈发严重。
记者了解后发现,安仁镇的农民在种植上普遍存在两个“坏习惯”,一是重视后期肥、轻视前期底肥,在作物落花落果后才开始注重施肥;二是给树体进行环割。按理说,在花朵凋谢2/3后对树体进行环割,能够暂时阻碍有机物质向下输送,促进花芽分化和提高果实品质。可是很多农户并没有掌握科学的技巧,而是盲目的环割,同一棵树上环割次数较多,导致后期坐果大受影响,生长衰弱,树龄缩短,严重点的会造成果树死亡。农民的这些“坏习惯”导致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越来越低,板结严重,甚至不能贮存养分。
那么,解决农民种植中的“坏习惯”就需要从“技”入手,掌握了农技知识才能在种植管理中做到科学合理,达到高产质优。这也表明,我国的传统农民渴望通过不断学习,逐步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让种植更高效
其实,目前很多企业走进基层,通过开农民会、指导会等方式教农民如何养地、如何科学施肥,帮助农民致富。政府方面也加大补贴力度,为农民提供便利条件,倡导农民使用科学有效的设施,这些条件都在为传统农民逐渐成长为新型农民创造良好环境。
位于广东省翁源县的瑞丰生态基地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明星观光园,其合作社成员何晔的种植理念与时俱进。他是位名副其实的新型职业农民,五年前成立瑞丰生态基地,承包了120亩葡萄园。他种植的葡萄产量并不高,原因是何晔在自主控制产量。“我这片葡萄园平均亩产量在1500斤,这在当地不算高产,有舍才有得,稳当地控制住产量,葡萄的养分才能持续均衡,品质才能得到保证。与其说一味地追求高产,倒不如走精品路线,所以我家的葡萄园从来不走批发,而是走采摘路线。来我家采摘的都是回头客,而我要做的是保证品质,这样才能对得起15元/斤的采摘价格。”
记者观察到,何晔葡萄园全部采用滴灌设备,节水又省肥,智能的管理还减少了人工劳动力、肥料成本,井井有条的葡萄园获得很多种植户的参观和夸赞。当有人追问他是否考虑扩种时,何晔的答案是否定的。他认为目前的园区面积是他所能承受的,如果过度经营反而会影响管理的精细度,从而影响葡萄的口感品质。“我这样的种植模式让种地变得简单,也是在一定范围内,才能拿出更多地精力种出更好的果实。”
河南省扶沟县汴岗镇的石榴种植户李雪岑也是一位种植能手,他在自家的10亩石榴树苗地里套种辣椒,这样的种植方式不仅能最大化利用土地,又能获得经济收益。“石榴树四年就可以卖了,由于树体间行距较大且树苗还小,正好可以套种辣椒。现在当地农民种地基本规模化了,一般在10亩以上,连成片,易管理,收益还不错。”听了李雪岑的一番介绍后,记者深切地感受到扶沟农民对科技致富的渴望,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套种植经,都有着一颗积极种植的心,这不就是现代新型农民的典范吗?我们需要这份热情,有好技术作保障,相信未来新型农民的典范会越来越多。
加快培育新型农民激发农业发展新动能
当下,我国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吸引一大批年轻人务农创业,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确保农业后继有人。一般而言,新型职业农民应至少具备三大特征:一是要成为市场主体;二是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把务农作为职业,而且后继有人;三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现代理念,不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而且对生态、环境、社会承担责任。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关键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如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培育新的种地人;制定以土地流转等集聚资源要素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扶持政策,促进土地资源向新型职业农民集中,使愿意种地的人获得更多的土地经营权。同时加大财政、金融、用地、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等。
农业部印发的《“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明确表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到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将不断壮大,总量超过2000万人,务农农民职业化程度明显提高;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总体文化素质、技能水平和经营能力显著改善;农业职业培训普遍开展,线上线下培训融合发展,基本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一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覆盖所有的农业县市区,以公益性教育培训机构为主体、多种资源和市场主体有序参与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全面建立。
可见,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在政府的推动下,也需要农资生产、流通等涉农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随着新型职业农民逐步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必将激发农业发展新动能,也将激发农资行业发展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