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5月12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丢掉这片树叶为什么这么难?

□ 《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我们都知道鼻子不能大过脸,因为鼻子长在脸上,大过脸就没法儿看了。但这世界上就有一片树叶,它是地球生的,却大过地球。

    1962年,《寂静的春天》在美国出版后,并没有立即获得一片欢呼,相反倒是招来一连串反击。工业巨头孟山都化学公司模仿《寂静的春天》出版了一本《荒凉的年代》,用科幻的笔法耸人听闻地描述了没有杀虫剂的世界,昆虫猖獗,疾病频发,无数人挨饿致死。另一仿作《僻静的夏天》,描写因为没有杀虫剂,一对爷孙只好吃橡树果子过活,像蛮荒时代一样生活。而当时有媒体就攻击《寂静的春天》作者蕾切尔·卡逊是“歇斯底里的女人”。像《时代》杂志这样的大牌媒体还给卡逊冠以“大自然的女祭司”的名号,意在指责她为大自然代言是一种中世纪的行为。

    后来的发展变化我们都知道了。1970年,美国成立环保署,1972年,滴滴涕生产与使用在美国被全面禁止,进而世界各国纷纷仿效……《寂静的春天》被看成是现代环保运动的肇始,但为什么半个世纪前人们对“环境保护”视而不见呢?显然是因为落后的观念遮蔽了人的视野,它像“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一片树叶一样,遮蔽了我们对地球关照的眼睛、遮蔽了我们对全球物种感悟的心灵。那么这片树叶到底从哪里来的呢?

    这片树叶首先来自“利令智昏”。孟山都等化工巨头被企业利益遮蔽双眼,自然不愿意看到寂静的春天背后可怕的真相。其次,这片树叶还来自“智慧缺陷”。自工业革命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影响力就与日俱增,并远远大于人类对这种能力带来的后果的评判力。正因如此,《寂静的春天》才愈发彰显它的伟大,它不是通过战争和暴力,而是通过超越人类自身的视野,改变了人类思维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进程。今天,我们都明白这个思维就是生态文明的思维,可惜的是,如今中国化肥行业在全面接受生态文明思维,并取得一系列成果的同时,还总留有一些小角落被这片树叶遮蔽着。“肥料染色剂”无疑就是这为数不多的障目树叶。

    肥料染色剂的去留,之所以还悬而未决,就因为“利”的“蒙蔽”和“智”的“缺陷”生长的这片树叶。“没有染色剂的市场销售将会陷入混乱”,“染色剂对环境和土壤的危害微乎其微”……这些话语,与半个世纪前发生在美国的对《寂静的春天》的攻击和自辩何其相似!当前化肥行业面临的“肥料染色剂”艰难选择,正是考验行业发展理念的试金石。目前,国际上生态文明已经从“浅生态运动”向“深生态运动”发展,核心之一就是从“反对污染和资源消耗”向“以互相关联的全方位思想,反对人在环境中的随意想象”深入,倡导“理性的全景观点”。这是建立在对人类发展缺陷深刻总结基础上的必然选择,也应该成为我们与染色剂彻底告别的理性箴言。

    勇敢做出抉择吧!我们丢掉的只是一片树叶,但我们将收获远大的视野、理性的脚步和苍翠可见的森林!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