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5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聚焦环保节能 推进绿色发展
磷复肥行业迎来低碳环保新时代
□《中国农资》记者 徐 骞 焦自宣

第二十四届全国磷复肥行业年会在济南召开。

    经过近30年的迅猛发展,国内磷复肥行业在产能规模、产品质量上有了巨大提升。与此同时,生产污染难以根治,资源综合利用能力不强,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绿色产品、环保产品不足等问题成为困扰行业前进的主要障碍。在刚刚落幕的第二十四届全国磷复肥行业年会上,行业专家、企业代表重点针对节能减排、磷石膏综合利用以及土肥协同发展等行业关注的重点话题展开讨论,为磷复肥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碳权”交易

    让减排具备盈利功能

    近些年来,温室气体过度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我国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第一大国,总排放量占全球总量近30%,预计未来温室气体排放还将增长,减排形势非常严峻。随着减排工作的深入,传统以行政命令为主的减排方式逐渐显示出其局限性。通过市场机制促进节能降碳,平衡发展与减排之间的关系成为大势所趋。

    数据显示,我国合成氨、尿素、硝酸铵的碳排放系数分别为欧美平均水平(20世纪90年代)的2.3、1.9、2.2倍;重钙、磷酸二铵、磷酸一铵的排放系数分别是欧洲平均水平的1.6、2.2、2.0倍,和欧洲现代水平更加没有可比性。对此,北京中华联合认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岑表示,国内外碳排放系数的差距有多种因素,其中能源结构、原料和技术路线的差异是主要因素之一。所以要减少我国因化肥使用带来的碳排放量,降低化肥制造环节的能耗,是化肥生产企业承担减排责任的首要任务。她还说:“碳交易对肥料企业的影响,除将促使肥料企业为了减少CO2排放量而加大技术投资外,短期内影响至少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

    碳市场配额分配一般采用基准值法,即采用产品碳排放基准值乘以企业的这种产品活动水平来决定其所能获得的免费配额数,而技术先进、能耗少的创新企业,能够将自身剩余的配额进行出售,达到盈利。在此制度下,化肥企业应采用积极的应对措施,并以此为契机,提高企业技术进步水平和管理水平,在行业竞争中获得先发优势。对此,姚岑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是低碳发展观念的改变;其次是组织保障,配备人财物;再次是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最后是建立健全低碳统计、检测、核算体系。”她还说:“面对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大趋势,作为碳排放大户的化工企业,未来面临巨大的挑战。在这场抢占低碳先机的大战中,企业通过碳资产管理能力建设形成一支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的碳管理团队至关重要。”

    “石化和化工行业碳排放量约占工业总排放量20%,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阶段将涵盖的重点排放行业。”关于碳市场建设路径,石化联合会产业部副主任李永亮说:“2015年-2016年,中央、地方、企业三方协作,对碳市场各环节进行研究;2017年-2019年进行试运行和逐步完善,开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第一阶段工作;2020年后,正式进入第二阶段,扩大覆盖范围、完善体系规则、研究国际连接。目前,石化联合会已初步梳理出石化和化工行业符合国家发改委拟纳入全国碳市场交易企业名单,涉及约2400家企业,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总数8%,占纳入到第一阶段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企业总数的1/3。碳市场交易启动时间最早在今年7月,最晚不会超过今年11月。”

    低碳时代如约而至,新形势下,碳交易制度和交易市场的形成,有助于企业享受因技术革新产生的排放额度结余给自己带来的经济收益,从而进一步激发其继续开展碳减排的积极性。既体现出企业主动应对气候变化、展现减排努力和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态度和行动,也大大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变废为宝

    磷石膏综合利用初显成效

    我国是磷石膏资源大国,2015年磷石膏排放量约8000万吨,2016年略有减少,约7600万吨,预计2017年排放量将再次上涨。我国并非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强国,虽然2016年我国磷石膏利用量达2770万吨,同比增长4.5%,当年综合利用率为36.5%,同比提高了3个百分点,但磷石膏产生量与利用量增长幅度的剪刀差依然存在,加大了磷石膏堆存量,增大了磷石膏利用的压力,磷石膏已经成为我国继粉煤灰后第二大工业固体废弃物,磷石膏的有效利用已成为磷肥行业的重大课题。

    通过对2016年磷石膏综合利用情况的分析,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研究部主任叶学东总结出磷石膏综合利用呈现出的四个特点:“第一,对大利用量途径的关注度提高,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及脱硫渣高值利用工艺路线再次引起企业的关注;第二,积极开展磷石膏在公路建设中应用的研发和实践;第三,抓住建筑石膏市场变化机遇,调整产品结构;第四,在各种利用途径中,磷石膏制备水泥缓凝剂仍是各种利用途径中占比最大的方式。”

    对于未来磷石膏的堆存管理和综合利用,叶学东建议:“行业要切实加强磷石膏库建设与运行管理,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方面的有关标准、规程和规定,真正树立磷石膏是产品的观念,加强生产管理和技术创新。加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力度,加快研发磷石膏清洁适用预处理技术、节能高效处理量大的利用技术,利用多种渠道和方式,积极向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汇报磷石膏利用状况和诉求,争取更多优惠政策扶持和实现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郑州三迪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赵嘉珩看来,石膏基建材拥有易于施工的特点。他表示:“工业化处理磷石膏,生产高强稳定成本低的石膏粉,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新型绿色建材和与其相配套的施工工艺,作为广义建材来应用推广是一个科学绿色环保的发展方向。其不但可以消耗大量磷石膏,还可以解决企业因堆存造成的沉重经济负担和大量堆存造成的土地占用和污染问题,从而达到节约能源、保护土地、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

    “目前我国磷石膏资源面临的不是堆存问题,而是综合利用问题。”贵州开磷集团磷石膏综合利用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永斌认为,磷石膏资源处理似“大禹治水”,要疏而非堵,一味扩大堆存不能够解决实质问题,企业需要自主加强磷石膏基础研究,拓宽磷石膏综合利用渠道,加大循环利用力度,提高磷石膏应用附加值。“开磷集团已在磷石膏综合利用开发上取得一定成果,在传统的工业基础材料、生产建筑材料的应用基础上研究出附加值较高的仿木、仿石系列产品,但今年开磷集团磷石膏产出量将超过900万吨,仅靠自身研发与应用解决如此大批量的磷石膏,无异于天方夜谭。解决磷石膏的综合利用问题,还需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合成合力。”

    土壤修复

    绿色肥料引领行业未来

    “土壤是由石头风化而来,实际上是地球岩石圈表层的表生地质过程的产物,其中90%以上是矿物质,为植物生长提供基本营养。土壤修复的核心是补充矿物质养分。土壤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还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土壤质量决定了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安全性,同时还制约着陆地生态环境的质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建明认为,土壤修复是农业转型、食品安全的基础性工程,在中国农业加快由化学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型的过程中,土壤修复是重中之重,位于食品安全的最前端。他说:“随着《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出台,依托已有的领先技术,土壤修复与食品安全等行业将有望共同打造新兴产业集群。”

    推广绿色健康肥料,构建土壤生态安全的发展理念得到行业的广泛响应。山东农大肥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人员表示:“土壤酸化、盐渍化日益成为影响农业正常生产的重要因素。通过长时间的实验实践,我们发现施用腐植酸型酸/碱性土壤调理剂能有效改良土壤物理结构,显著调节土壤pH值,进而提高作物产量和化肥中各养分的利用率。此类产品表现出的特点能形成较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而金正大集团副总裁陈宏坤也呼吁:发展高效新型肥料是化肥行业去产能、补短板的重要途径。他表示:“金正大通过坚持超常规研发投入,构建科学创新体系,建设高层次创新团队,全面整合创新资源,丰富企业自身产品线,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同时也为国家科技发展提供支撑。‘创新型、平台型、服务型和国际化’的金正大战略正在多方面、深层次地推动我国化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

    “土壤肥料产业的发力点,首先在于推广区域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优化模式’,提供高效利用周边农业废弃物资源方案,防控污染。同时要在障碍土壤改良、土壤生态修复效果评价、培肥地力累计效果评价方面发力,解决区域性土壤问题。此外,还要为种植业者做好‘私人订制’,提供施肥、改土、培肥、用水、施肥设备、规模化等一揽子服务清单,跟踪生产过程,延伸至农产品产业链。”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土壤肥料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旭介绍说:“瞄准农产品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就是提供植物生命体健康生长的营养供需和生长条件。土壤肥料产业应围绕土壤肥料产业整合式创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生产、经营和服务体系,跟踪行业科技创新成果,兼顾效益显著和风险可控,抓住终端服务环节,提供施肥和养地综合解决方案,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探索农业订单服务创新模式,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捆绑式发展,为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助力。”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