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5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湖北黄冈:供销电商崛起拉动农业产业链升级

□《中国农资》记者 魏 萌

带有电商和金融等功能的基层供销综合服务社。

    天下形胜,秀美黄冈。四月末,春耕即将进入尾声,《中国农资》记者前往湖北省黄冈地区,对基层供销社综合改革中农村电商发展与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在见证基层社的丰硕改革成果之余,记者也对供销电商崛起拉动土地规模经营,刺激传统农资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有了新的认识。

    电商谋局 深耕农村大市场

    当前,农村市场发育迟缓,农产品流通困难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瓶颈。为了打破这一瓶颈,黄冈市各级供销社从牵头发展农村电商入手,探索出一条“对接城市大平台,深耕农村大市场”的破题之路。

    在麻城市供销企业社有资产经营管理中心内,记者见到了大别山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主任罗治安。他回忆说:“大约从2005年开始,麻城市商务局和一些规模较大的电商平台,开始主动与我们接触,希望通过供销社的基层网络为其进军农村电商先期布点。那时,市联社的领导便意识到,他们看重的是农村市场以及供销社遍布乡村的基层网点。

    据麻城市联社主任章德馨介绍,为了抢占农村电商市场的滩头,不为他人做“嫁衣”,麻城市联社近年来从上至下整合资源,加速构建以大别山乡货网平台为支撑、大别山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运营为主体、村级综合服务社为终端、各类市场主体广泛参与的市供销合作社电子商务经营服务体系,将电子商务服务融入农业发展,引导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逐步形成“快递到乡镇、配送到村站、服务到家门”的全覆盖配送网络,最终打通农村物流的“最后一公里”。

    2016年,麻城市联社借助农村电商服务平台,完成农资、农产品、日用百货线上交易689万余元,在农村电商发展的探索之路上初获成功。麻城市农村电商的发展只是黄冈地区的一个缩影,黄冈市供销社联合社办公室主任李淑静介绍说:“近年来,黄冈市供销系统依托现有农村流通网络体系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农产品电子商务为切入点,以供销社基层网络为基础,坚持线上线下双线布局,积极推进具有供销社特色的农村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体系建设,成功打通日用百货线上下乡通道,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产品难卖的问题。”

    流转土地

    规模经营打品牌

    在湖北梅霖粮贸股份有限公司的办公大楼内,红安县供销社主任李峰拿起一袋印有供销社标志的大米,向记者介绍说:“电商是个好东西,做好了能解决‘三农’领域的大问题。但是经过这些年的摸索,我们发现,电商下乡容易,农产品上行却很难。一方面,受地域特产接受程度限制,许多土特产通过电商平台外销的半径有限,主要消费群体仍是身在外地的本地人;另一方面,受本地丘陵地势的影响,农业规模化生产有难度,标准不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形成品牌效应。这种大米是我们与参股企业合作流转土地、进行标准化管理后生产出的品牌产品,与散户生产的稻米相比,品牌大米的销量遥遥领先。”

    李峰特别指出,农村电商发展表面上看是布点、搭台、搞配送,实际上比拼的还是背后的实体产业,尤其是农业的规模化经营程度。对此,红安县社总支委员阮树斌也表示,红安县的电商布局虽然已经基本完成,但要想产生实际效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如果不能通过电商平台帮助农民把种出来的农产品卖出去、卖好价,农村电商就会沦为一个花架子。解决这一矛盾,首先要破解的是“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问题。只有引导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进行规模种植,才能形成产业效益,打出品牌,进而打开销路。

    面对同样的问题,浠水县供销社积极探索开展土地流转与托管业务,通过建立“专业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以及保姆化、菜单式、全系列的服务模式,实现了土地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市场化、集约化经营转变,探索出一条适合丘陵地区土地规模经营发展、高效生态管理的“长福模式”。据李淑静介绍,目前,浠水县全县托管土地面积达到30000多亩,年创产值近亿元,每年为农民增收500万元以上。武穴、麻城、英山、罗田、黄梅等县市的土地流转情况也进展良好,不仅解决了土地抛荒的问题,还促进整个黄冈地区农业生产上规模、出品牌、增效益。

    测土配肥

    减施增效创收益

    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曾经一度使供销社的传统业务遭受重创。然而近年来,随着供销系统综合改革的进程不断深入,基层供销社在服务“三农”工作中的传统优势逐渐回归。

    近年来,黄冈地区的一些合作社推出“土地保姆”、“种田管家”等新型服务模式,大力推行良种推广、农资供应、配方施肥、统防统治、农机耕作、田间收割、谷物烘干、代储代收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深受当地农民喜爱。农民纷纷表示,供销社终于又回来了,回来为我们农民服务了。李淑静介绍说,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供销社服务“三农”的作用,目前,黄冈地区的每个乡镇都设有测土配肥站,各级供销社都建立了庄稼医院,除了向农民供应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产品,还与农技推广站的技术人员合作,为农民提供全流程的农技农化服务,帮助农民精准施肥、减施增效。

    在采访的最后,罗治安对记者说:“正是电商发展遇到的困难,启发我们思考电商与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关系,也带领我们回归服务‘三农’的初心。供销电商是‘姓农’的,它的崛起一定会带动农民科学种田,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最终撬动整个农业产业链的转型升级。”

    记者手记

    线上一分钟 线下十年功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以及外来资本对农村市场普遍看好,电商下乡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电商平台为农产品上行提供了潜力巨大的流通渠道。正所谓“线上一分钟,线下十年功”,每一款农产品电商爆款的背后,都一定有一个十年如一日的创业故事,并且受益于整个农业生态圈、产业链的良性联动效应。记者认为,农村电商蓬勃发展对于农资行业的真正意义,并不是通过线上渠道多卖几袋化肥,而是以“互联网+”的灵活创新形式激活农村新业态,以对优质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倒逼农业全产业链蜕变升级,引导农民科学种地、精准施肥,生产出卖得出去、卖得上价的优质农产品,让农民通过种地获得收益和满足感。唯有如此,农民才能切实分享到电商红利,才会舍得在农资领域加大投入。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