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作为全国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基地,率先探索出一种专业化统防统治“南通模式”,为绿色植保新思维、新模式的推广起到了带头作用。
日前,在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信息传播委员会组织开展的媒体团江苏行活动中,《中国农资》记者和南通市通州区植保站站长张宏军、副站长张夕林,南通天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南通加成优质水稻专业合作社、江苏通联农资连锁有限公司负责人等围坐一堂,倾听他们的为农服务故事,学习他们的先进植保理念。从交谈中记者发现,三名“农场主”均是以发展新型为农服务主体开展绿色统防统治工作,但在为农服务方式以及各自品牌建设上又各具特色,体现出多元化经营的发展理念。
南通天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
关键词:精心组织 宣传普及 强化培训
“2016年,通州区完成统防统治面积210万亩,覆盖率达到65%。全年的水稻防治次数减少至平均4.5次,每亩节约成本70余元,高标准完成了上级单位下达的统防统治任务。”刚一落座,张夕林就向记者介绍去年通州区完成的统防统治情况,而这些数据的实现和通州区植保站大力发展新型为农服务主体的策略紧密相关。张夕林认为,在通州区乃至南通市,人均耕地少,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偏大,想要做好统防统治,节约药械成本,提高种植效率,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和管理是实现农业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为此,通州区植保站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拓展建设与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进行有效结合,通过强化新型为农服务主体的制度建设、流程规范、责任到人、技术指导和药械推广等工作一同提升当地的专业化统防统治水平。
南通天泰合作社是最早响应区植保站号召而成立的合作社之一。负责人孙洪箭看来,人均耕地少、农民种植水平低带来的后果就是农民越来越不想种田、不愿种田、不会种田、不能种田,而且由于缺乏科学的农技培训,农民普遍对病虫害认识、防治时间、药剂选用、施药方法等缺少正确认知,亟需专业种植合作社组织引导和帮助农民种地。
据孙洪箭介绍,合作社吸纳零散土地种植户入社进行规模化管理,通过宣传普及、强化培训、组建专业机防队、统一选配长效、低毒药剂等手段做到了有的放矢治虫,有效地增加了粮食作物的附加值,同时也为农业发展培养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以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为农服务主体的涌现不仅推进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劳动力转移,也提升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更重要的是达成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由于严控了化学用药次数和品种,减少了农业环境污染,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情况下有效控制病虫危害,得到了广大农民好评。”孙洪箭说。
江苏通联农资连锁有限公司
关键词:分类指导 精准植保 减量增效
据悉,江苏通联农资连锁有限公司是通州地区农药经营的主渠道,作为传统的农业后勤服务部门,面对着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农资经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江苏通联农资以自身农资产品优势为基础,向新型为农服务主体转变。与南通天泰合作社不同的是,江苏通联农资从提供服务和流转土地着手,带动农资产品的流通,凭借自身新颖的经营理念和超强的服务意识,尤其是在水稻统防统治和农药减量增效等方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技术方案,在通州区起到了引导、示范和带头作用。
俞红兵介绍,江苏通联农资从建立专业组织、健全规章制度、配套措施到位3方面完善统防统治新模式。即将农资连锁经营与专业合作组织有机结合,按照防治区域划分若干防治小组,由连锁店、机手、农民、农技员、专业合作社人员组成一个独立的防治单元,每个防治小组又将田块落实到机手,在全市建起了一套严密的组织机构。每个防治参与人员都要签订岗位责任书,从农户签订防治服务协议开始,到每次防治农户与机手签单验收,再到专业社与机手签订防治工作协议,每个环节职责明确。同时完善植保所需的机械设备投入,保证防治季节有足够的机械可用。
“随着国家对土地流转的大力支持和引导,通州地区出现了很多种植大户,如何适应土地流转的大形势,服务好种植大户成为了江苏通联农资的新挑战。”在俞红兵看来,因为种植面积大,不同品种有不同特点,不同种植方式也会有不同结果,病虫草害发生情况也有所不同,所以不能搞“一刀切”式服务,而是根据植保部门的病虫情报精准配药,保证大户用准、用好、用巧。
“我们根据种植户的种植方式、管理模式、种植习惯、用药特点等将当地的种植大户分别建立有效档案,提供分类指导,实现精准植保。”俞红兵表示,当地的种植大户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颇具超前经验的外地人来本地承包土地种植的“安徽派”,他们个个称得上是种植上的土专家,种植方式以水田直播为主;一类是“农场派”,是原来农垦系统工作人员改制后出来流转土地发展开的,其特点是经验久、信誉好,通常以机插秧、旱地直播为主;还有一类是“本地派”,大部分是从机播手转行到包地种植,特点是小规模种植为主,全部采用机插秧进行种植。针对以上不同分类,江苏通联农资有针对性地设置定制化服务,保证绿色统防统治工作的顺利实施。
南通加成优质水稻专业合作社
关键词:场社联合 联防联控 生态种植
石港镇是通州区粮食种植主产区,粮食种植面积近7万亩。近年来石港镇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主体发展速度较快,通过开展土地流转,全托管等方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户病虫害防治不力的局面,然而由于各经营主体所承包种植的地块较为分散、管理粗放,尤其是水稻病虫害防治,有的一味减少用药次数而盲目增加用药数量或发现病虫害而病急乱投医,致使水稻产量、品质水平很难达到预期目标。为此,南通加成合作社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以“公共植保、绿色植保”为目标,逐步将绿色防控工作融于整个专业化统防统治全过程,探索了一条以家庭农场为基础,以合作社为载体的“场社结合,联防联控”新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也有效地推动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现在农村合作社不好办,制度不健全,资金周转困难,技术人才缺乏,政策性扶持到位缓慢等问题都在制约着合作社的发展,但是越是如此,我们合作社越是要不断探索走有自己特色的致富之路。”谈起南通加成的发展之路,王华的话语里充满了十足的干劲。据王华介绍,在改革之初,南通加成合作社在基础较好的石港镇田娃、杰胜、老板桥三个家庭农场的500亩地块设立稻麦绿色防控示范区,由合作社统一规划、统一设施建设、统一栽培方式、统一防治措施的“四统一”模式。先后开展稻麦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3万多亩,建立统防统治示范区2000亩,其中绿色防控核心区500亩。将病虫害损失率压低到3%左右,水稻平均产量为646.7公斤/亩,与非示范区农户采用常规品种和常规技术的产量603.1公斤/亩相比,每亩增产43.6公斤。
“‘场社联合、联防联控’模式既促进了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也给家庭农场主及农户吃了定心丸,从而形成了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循环发展的良好局面。”王华认为,合作社发展至今除了以诚信为本,打造合作社品牌文化,更重要是顺应国家绿色植保政策,深得民心。在2016年,南通加成合作社还大力发展生态种植,为市场提供纯绿色、原生态大米。“我们并购了通州良种繁殖场,设立生态种植园,通过区植保站引进的赤眼峰物理治虫,田边地头种植薰衣草、稻田立体种养等方法。由于全程施用有机肥并采用绿色防控技术,所加工的大米晶莹剔透,口感柔软,香中带甜,每亩收益达到2500多元。”王华自豪地说。
张宏军也表示,上级政府十分重视通州区的统防统治工作,各项指标均按照高标准严要求。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为农服务主体推广绿色植保、生态种植是近年来摸索出来行之有效、收益最快的方式。2016年,全区新增家庭农场76家,累积371家,经营面积4.5万亩,共计7820人加入到家庭农场从业队伍中来。凭借新型为农服务主体的快速发展,通州区土地集中度逐步提高,成本控制和管理模式迅速加强,收益明显,得到农民的认可和欢迎,为当地的绿色农业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