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合作时报社副总编辑、中国农资传媒总编辑 曾峰:
缺乏推广平台,市场规范迫在眉睫
土是农业之本,水是农业之基,科学灌溉是现代农业文明的注脚,设施农业、节水农业、智慧农业是新形势下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发力点。国内肥料企业顺应改革发展大局,打破思维定式,在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营销创新和作物解决方案创新上取得了可喜的突破,国产尿素、硝铵溶液、聚磷酸铵的推广应用打破了水溶性肥料原料市场的格局,同时具备缓释、有机、改土功效的特种水溶肥也不断涌现,颠覆了农业生产者对于水溶肥功能的一般认识,从生产商到提供水肥一体化精准识别方案,越来越多的水溶肥企业成为化肥减量增效工程的受益者。与此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国内水溶肥市场缺乏核心推广平台,品牌效益、品牌价值还偏低,还没有形成推广的集合优势,水溶肥的技术也是五花八门,产品良莠不齐,市场规范也迫在眉睫。为此,中国农资传媒联合中国农科院历时一年编制了《中国水溶肥推广模式影响力白皮书》,希望通过提炼水溶肥、液体肥和叶面肥的产品总结功能型、套餐型、液体加肥站、设施型、贸易分销型等推广模式和推广思路,为企业和农户提供一份详实、客观、规范的权威参考。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所长 王道龙:
产品细化,提质增效仍是未来工作重点
这些年,水溶肥发展迅速,从最早只是在新疆地区施用较多到如今全国都在推广水肥一体化,足以看出水溶肥在农资行业的强劲发展势头。但是,水溶性肥料在大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在《中国水溶肥推广模式影响力白皮书》中也提到了发展水溶肥的问题,比如没有核心的推广平台、档次低、服务不到位、缺乏标准规范等问题。从行业标准制定来看,有些肥料即便已经制定了标准,但是也不能认为这个标准就完全科学合理适用每一个地区农业生产;从产品科研研发方面来看,如何通过产品的细化进行增效,不同地方土壤不同、作物不同,同一个作物在不同的生长期需肥的特点不同。以马铃薯为例,它的生长周期对钾的需求远远高于对氮的需求,大约是氮的两倍,还有对有些中微量元素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如何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进行产品细化、实现增效,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研究;从通过肥料减施来实现增效的方面看,也存在很大的发展前景。比如通过施用一些增效剂能够大量减少肥料的使用,或是通过增加功能提高效率等方面,未来我们还需要全面进行深入研讨。
中华全国供销总社农资局副局长、中国东盟农资商会常务副会长 龙文:
“一带一路”
为水溶肥产业走出去提供新机遇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动能培育形成的关键时期,贯彻落实好发展新理念至关重要,积极发展水溶性肥料推进节水农业和水肥一体化建设符合创新绿色发展的新理念,符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2017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国内水溶肥企业认真总结国内外的水溶性肥料发展经验,不断提升水溶性肥料产业的竞争力,进一步促进国内水溶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和创新经营服务。2010年我国水溶性肥料产量仅为60多万吨,经过短短7年时间,产量已增加到近400万吨,截至2017年3月,国家正式登记的各类型水溶性肥料已达到1万多种,水溶性肥料市场规模在逐年扩大。与此同时,水溶性肥料产业在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营销创新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中国的肥料出口已不局限于基础肥料,部分水溶性肥料产品也受到东南亚等国家的欢迎,我们的品牌也逐渐在国外消费者心中占有一席之地。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农业对外合作,推动农业走出去,中国和包括东盟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和经济的高融合,无疑为我们水溶性肥料化肥产业扩大市场规模、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很好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处处长 杜森:
加大水肥一体化农业节水技术的推广
节水农业当前有着较好的发展机遇,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是要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的大事来抓,充分体现出中央对节水农业的重视和关注。面对农业生产的形势和资源环境的形势,农业部还提出了一控两减三基本,以缓解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问题,加快水溶肥农业发展方式。这一系列的政策举措为水溶性肥料行业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水溶性肥料的水溶性一定要提高。在水不溶物上一定要进行控制,水不溶物也要和灌溉方式相结合,不能一概而论,有些特殊的情况要区别对待。其次,溶解速度要快,农民在农田操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越轻便、时间越短越好。另一方面,要求对整个灌溉设备的腐蚀性一定要小,这和整个运行维护有关系。根据水肥一体化需求和农业生产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让肥料更加匹配生产模式、灌溉设备和整个水溶性技术的推广,这样才能够为水肥一体化提供更好的支撑。
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土肥测试中心主任 汪洪:
作物叶面需有选择性的施用水溶性肥料
肥料是为作物的生长提供养分,如果土壤供应的强度满足了作物生长需要,可能就不需要肥料了。但如果土壤中的供应满足不了作物生长的需要,那么我们就要补充肥料。补充肥料的来源有很多种。肥料只有溶解在土壤溶液里,到达植物的根系才能被植物所吸收。但如果土壤条件受限,土壤施用可能带来养分损失很高,或者是叶片植物体内对养分的吸收受限,我们可以通过叶片肥料的施肥进行调整。叶面吸收水溶性肥料以后可以通过表面的角质膜或者是通过气孔能够进入到叶面中去,通过表面的角质膜之后进入到细胞内部。植物所需要的养分是以离子形态存在的,又是溶解性的,所以它一定是高效的。虽然叶面施肥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具有很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是,叶面肥料的施用要针对不同的土壤特性,针对不同作物的营养特性,有选择性地施用水溶性肥料,在土壤施肥基础上充分发挥水溶性肥料可以做叶面施用的效用,水溶性肥料对于水肥一体化和灌溉技术非常重要。
湖北省土肥站副站长 王忠良:
湖北省积极推进水肥一体化进程
湖北省被称为“千湖之省”,主要农产区不缺水,以前并未将节水提上农业生产的议事日程。近几年,土地流转逐步形成了农场主、合作社、种植大户,走向适度规模经营。水肥一体化技术是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主要作用是节水、节肥,提高经济效益。因此,与干旱区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湖北省的水肥一体化工作发展是滞后的。自农业部制定《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推进水肥一体化实施方案以来,湖北省农业厅及时制定了《湖北省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使用方案》《湖北省到2020年农业节水行动方案》这两个方案明确提出全省推行水肥一体化这一科学技术减肥增效。湖北省农业厅连续3年下文,将水肥一体化节水增效技术列为全省农业主推技术,依托国家和省的测土配方施肥、国家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农业部节水农业等项目采取措施,推进全省水肥一体化进程。
华南农业大学作物营养与施肥研究室主任 张承林:
水溶肥向功能型肥料发展
肥料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提供营养和养分,如果在肥料中添加一些作物需要的元素,肥料就可以达到更多的功能。比如说有些地区土壤偏酸,有些肥料是碱性的,通过肥料本身可以把酸性土壤做一些改良。有些土壤是碱性的,可以把肥料做得偏酸性,土壤也可以得到改良从而更有利于作物的生长,为什么磷酸尿素在新疆用得好,是因为具有改土的功能。我们有些土壤盐分过高,可以在肥料里添加一些高分子的东西,让离子发生的变化,从而吸附一些盐性离子。很多功能性的物质是针对解决生长的逆境、土壤的不良环境和病虫害等问题,把这些元素添加到水溶肥里面去,从而更好地实现肥料的多功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