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1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寿光:不再走“多施肥多产出”老路 大棚蔬菜产业在升级

□《中国农资》记者 魏 萌

三元朱村番茄大棚。

    在“蔬菜之乡”寿光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潍坊农业看寿光。”1989年,寿光市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带领村民建立了17座冬暖式蔬菜大棚,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播下了希望的种子。经过近30年的发展,寿光的蔬菜大棚总数超过40万个,年产蔬菜近500万吨,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菜都。然而,创造过众多高产奇迹的寿光,农业发展看似顺风顺水,实则危机四伏。近日,带着对菜乡的担忧,记者采访了寿光当地的一些蔬菜种植能手。

    “野蛮生长”耗尽高产红利

    在位于三元朱村的现代农业培训基地内,记者见到了几位寿光本地的种菜能手。有着多年番茄种植经验的老崔,来自稻田镇崔岭村。他虽然看上去有些不善言辞,但说起番茄种植技术来却是口若悬河。老崔骄傲地告诉记者,通常情况下,单株番茄在开第2穂花后才会产生经济效益,一般人种番茄只能留6穂花,而他却能留住8穗。

    冬暖式蔬菜大棚的诞生与推广,帮助无数像老崔一样勤劳能干的农户走上了小康之路。但片面追求产量的错误理念,也曾让无数像他一样的大棚种植户深陷危机。“大棚就像一个罩子,把春天锁在了里面。过去,只要多施肥,棚里的菜一年四季都能长得又快又好。”老崔回忆说,“最早开始种西红柿时,每亩地1年要用300多公斤化肥,还要用腐熟的鸡粪做底肥,并喷洒叶面肥做补充。那时候种地高投入就有高回报,大家都舍得用肥,因为只要产量有保障,1个八九万元的大棚不到1年就能收回成本。”侯镇东毕村的黄瓜种植能手老李补充说:“我种小黄瓜有3年多了,瓜类都喜欢大肥大水,以前确实只要多施肥就能多产出,可后来问题就来了。化肥用得太多,土就不行了,虫子闹得厉害,菜的产量和质量也都跟着下来了。”对此,纪台镇王牟村农户老付也感同身受。他告诉记者,大棚里高温高湿且通气较差,防治病虫害的难度很大,往往是农药的毒性越来越强,但害虫却越杀越多,最后导致种出来的作物品质越来越差,难以出售。

    农户们口中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中国农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据了解,由于片面追求高产,寿光大棚蔬菜每亩化肥的施用量一度达到全国平均值的4倍。有人甚至开玩笑说:“把寿光的土拉到别的地方,就能当肥料。”过度依赖化肥,导致寿光早期的旧式蔬菜大棚普遍出现了土壤板结、有机质下降、生物活性减少、土壤营养失衡、病虫害加剧等现象,作物的产量与品质也全面下滑,一些大棚甚至死棚绝收。寿光蔬菜多年来的“野蛮生长”,不仅耗尽了当地的高产红利,也使菜乡的口碑遭受重创。

    多管齐下确保蔬菜品质

    作为农业生态问题最早显现的地区之一,寿光寻求解决滥用化肥、农药问题的尝试也开始得较早。“我们菜农也想了很多办法来应对这场危机,比如用鸡粪改良土壤,用地膜闷棚来杀死病菌和虫卵,但效果并不好。”老崔介绍说,“后来政府实行了‘沃土工程’,派来专家手把手指导我们改良土壤,科学施肥,情况才渐渐好转。”

    据了解,寿光市自2011年启动了“沃土计划示范工程”,通过推动测土配方施肥和微生物肥、水溶肥的使用来引导菜农科学施肥。老崔告诉记者:“政府为了减轻菜农的负担,给参与‘沃土工程’的农户每吨肥料300元的补贴。我自己专门拿出一个棚来做试验,用了大约400公斤微生物肥、3箱水溶肥,化肥比以往少用了一半,但产量却增加了不少,虫害也明显减轻了。”

    据寿光市农业局测算,仅2011-2013年,“沃土工程”示范区内的土壤有机质便由原来的1.56%提高到1.71%,土壤孔隙度由原来的48.3%提高到49.5%,肥料利用率提高了15%以上,蔬菜增产10%以上,土壤生态和理化性状得到明显改善。此外,寿光市还陆续启动“根结线虫病防治工程”和“绿色植保工程”,并建立市镇村三级监管、检测体系以及农资销售备案登记和经营告知制度,从土壤、农资、农药、病虫害防治等多个要素入手,不断提升蔬菜产业种植环境,从源头上保障蔬菜品质。

    产业升级助力农民增收

    近年来,寿光市以绿色农业、品质农业发展为重点,深入引导农户科学建棚、科学种田,分区域推进旧棚换新棚、小棚换大棚改造,并重点推广水肥一体化和无土栽培技术。“以前一个大棚还不到一亩地,去年我家新建的大棚一个就占了20多亩地。新棚的面积大、顶棚高,比老棚采光好、提温快,也方便使用各种机械,病虫害也比以前少多了。”老付欣喜地说,“我的一个亲戚,去年在农技专家的指导帮助下给自家的大棚安装了一套全自动水肥一体机,浇水、施肥都不用人管,以前几个人都忙不完的活,现在一个机器就够了。用了新技术,不仅省时省力,蔬菜的产量和质量也明显改善,腰包自然也鼓起来了。”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截至2016年底,寿光全市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达900多亿元,其中有600多亿属于农业种植户。寿光市以科技创新为依托,持续升级蔬菜产业,不仅带动了农机、农资、植保、流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和整体提升,也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记者手记

    寿光,曾因高产大棚蔬菜而享誉全国,也因种植经济作物获取可观的利润被视为全国农业模范种植区域,更因用肥量巨大而成为全国化肥生产企业竞相争夺的宝地。然而,在近30年快速发展背后,一味追求产量留下的是危及环境、食品安全乃至消费者健康的巨大隐患。

    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科学种植是关键,在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过程中,绿色要优先。农业供给侧改革要求农业生产要增加“绿色供给”、“有效供给”,正是对传统种植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农业从业者认识到:只有将“种地”与“养地”相结合,才能做到可持续性发展。掠夺式地汲取土壤养分,依赖化肥农药催熟作物,最终将带来严重的土壤问题,影响消费者的“菜篮子”,并直接威胁农民的“钱袋子”。我们看到,目前寿光的大棚蔬菜产业已经走上升级之路,寿光的创新发展理应引起全行业的重视。以一地为鉴,少走老路、弯路,注重科学种植,“量”、“质”并重,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更好更快发展。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