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害虫防治重点在于预防,了解害虫习性以及科学合理用药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目前,苹果、柑橘两类大宗果树(全国种植面积3000万亩以上)杀虫剂登记种类与数量都较多,可满足生产中害虫防治的需要。梨、桃、葡萄、香蕉、枣(500万亩-2000万亩)有少量登记杀虫剂或无登记,且药剂种类单一;生产中可能存在超范围使用登记于其他作物上杀虫剂等情况。草莓、李、杏、核桃、板栗、蓝莓、樱桃等(500万亩以下)基本无登记杀虫剂可用,生产中多参考使用在其它果树和作物上登记的药剂。登记种类不全,难选药成为制约果树害虫预防的难点之一。
果树害虫呈现爆发新趋势
据了解,目前苹果害虫种类较多。一是叶螨类,主要有苹果全爪螨、山楂叶螨、二斑叶螨。叶螨类是苹果上最重要的害虫种类,发生范围广。目前发生最多的是山楂叶螨,但部分省份有下降趋势;其次是苹果全爪螨主要在北方果区危害面积较大;二斑叶螨,全国各地均有为害,目前呈下降趋势。
二是食心虫类,包括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苹果蠹蛾。桃小食心虫在粗放或不套袋果园严重,无袋栽培趋势下仍需重视;梨小寄主范围较广,在苹果、梨、桃等混栽果园发生严重;苹果蠹蛾属检疫性害虫,主要限于新疆、西北及东北部分地区,需要继续加强检疫措施,采取综合防治,控制疫区扩散。
三是蚜虫类,主要有苹果黄蚜(绣线菊蚜)、苹果瘤蚜、苹果绵蚜。苹果黄蚜(绣线菊蚜)在各苹果产区发生普遍,由于化学农药大量使用导致其抗药性增强,使其对苹果树的为害日趋严重;苹果瘤蚜在各产区粗放管理老果园较为严重;苹果绵蚜在中西部省份发生呈增长趋势,东北果区发生平稳。
四是卷叶蛾类:苹小卷叶蛾、顶梢卷叶蛾、黄斑卷叶蛾。东北、华北及华中区域,苹小卷叶蛾与顶梢卷叶蛾发生较为普遍,有加重趋势;黄斑卷叶蛾在新疆等部分产区发生严重。
除此之外,金纹细蛾在我国各产区普遍发生,在甘肃产区近年呈上升趋势;旋纹潜蛾属偶发性的害虫,只在某些年份大发生;银纹潜叶蛾通常数量较低;食叶害虫多为广食性,在各产区发生广泛,零星呈爆发趋势,其中以美国白蛾为害最为严重;近年由于种植结构与耕作方式的变更,使绿盲蝽、棉铃虫等逐渐成为果园次要害虫,且有潜在爆发的趋势。
防治难点需要一一破解
春季,在果树开花前后,是防治果树病虫害的大好时机。因为此季节各种病菌和害虫经一冬休眠后开始活跃,对药物的抵抗力差,且树叶没有萌发,无遮挡,施药方便,果树也不会发生药害。应及时进行“药浴”防治。但目前,果树防治面临几方面难点。
一是害虫防治适期未掌握。果农多习惯于周期性盲目频繁打药预防或者迫于病虫严重危害时补救施药,对病虫防治关键期没有精准概念,施药时通常无法把握准确时期,往往造成药剂无故浪费或防治为时已晚。防治时期若未充分掌握,害虫治理将会面临难题,为此,最好的解决方法是适时防治,研究确定果树主要害虫防治适期,主要需明确害虫为害特点与种群发生、扩展的关键时期。
二是登记种类不全,难选药。在柑橘、苹果、梨等大宗树种上,丰富的药剂种类和数量庞大的产品类型可满足生产需要,但葡萄、香蕉等栽培面积超500万亩的果树还存在几乎无专用登记杀虫剂的尴尬境地。而其他小宗果树如樱桃、柠檬、石榴、蓝莓、树莓、杏等特色畅销果品则完全无登记药剂。种植小宗果树的果农被迫使用非登记杀虫剂防治害虫。目前看来,完善登记政策是缓解选药难的手段之一。完善特色作物用药登记管理的法规政策保障,确保特色作物生产有药可用、有技可循、有标可依;探索实行“农药群组化”进程。
三是药剂类型单一,用药风险高。针对目前苹果上主要发生的几种害虫,虽然登记杀虫剂有十几种甚至几十种之多,但多数都为杀虫作用机理同类药剂,如主要用于防治蚜虫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等,及常用于防治食心虫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氯氟氰菊酯等,长期大量使用作用方式相似的药剂易使害虫产生交替抗性,防治风险升高。所以,未来应该加快新药筛选。由于新型药剂多是首先登记于大田或蔬菜害虫,应加快筛选不同作用机理的适用药剂,开展针对防治果树主要害虫的研究与“群组化”登记工作。
四是施药器械多样,不匹配。限于果园坐落区位、果农经济条件、果树栽植模式等因素,使果农对选用何种施药器械最为高效并无科学依据,更无法估算不同药械对农药药效和用药成本所造成的影响差异,科学选择施药器械有待进一步明确。针对上述问题,未来应该明确害虫防治适期与高效防治药剂的基础上,通过选用相同药剂和不同施药器械的对比试验,明确各种药械对靶标害虫的防治效果、用药量及人力耗费等经济因素。因地制宜选择最优施药器械。
加快推进果树科学用药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未来,首先应该加快完善特色果树用药登记管理;其次,积极探索实行“农药登记群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