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4月14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提高早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早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指导意见(试行)(上)
□ 农业部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专家指导组

    针对我国南方早稻主产区生产特点制定,旨在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提高早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水平。各地应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生产实际,制定完善本土化的技术路线和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在各类规模经营服务主体中推广应用,促进水稻生产提质增效、健康发展。

    机械耕整做到“平整、洁净、细碎、沉实”

    早稻机插前耕整地质量要求做到“平整、洁净、细碎、沉实”。耕整深度均匀一致,田块平整,地表高低落差不大于3cm;田面洁净,无残茬、杂草等杂物;土层下碎上糊,上烂下实;田面泥浆沉实达到泥水分清,寸水不露泥,沉实而不板结,机械作业时不陷机、不壅泥。

    为了提升地力,提倡冬闲田种植绿肥,选择适宜当地土壤、气候条件且与早稻种植相匹配的绿肥品种,如紫云英、豆科作物等。绿肥还田一般在绿肥蕾期至盛花期进行翻压,以确保早稻种植期前有15-20天的绿肥腐解时间,可采用旋耕埋草机进行翻青作业,翻压深度一般10cm-20cm。绿肥还田时若土壤干旱,翻压前应适当灌水,或趁雨翻压;对于酸性土壤,翻压时可施用适量石灰,中和绿肥和土壤发酵产生的酸性。

    早稻移栽前,提倡旱耕或湿润旋耕,犁耕深度12cm-18cm,旋耕深度10cm-15cm,达到秸秆还田、埋茬覆盖。采用水田耙或平地打浆机平整田面,沉实后达到机插耕整地质量要求。丘陵山区可采用与小型拖拉机匹配的旋耕机或犁整田。翻耕或旋耕应结合施用有机肥及其它基肥,使肥料翻埋入土,与土层混合。

    培育壮秧是早稻稳产高产基础

    根据当地生态条件、种植制度、种植季节、生产模式等选择通过国家或地方审定并在当地主推的生育期适宜、优质、高产、抗逆、适应性好、发芽率和分蘖力较强的适于机插的早稻品种,要根据前后作物茬口选择确保能安全抽穗的早稻品种。双季稻区应考虑早稻与晚稻品种生育期合理搭配,实现双季机插高产。

    培育适龄壮秧是早稻稳产高产的基础,各地要根据稻作方式选择适宜的机插育秧模式,大力推广壮秧剂拌土、基质替代床土、机械化浸种、催芽、育秧流水线播种等育秧技术,全面提高秧苗素质和育秧效率,尽可能集中育秧、规范操作、集中管理、标准生产。

    规模化集中育秧要做好机械化集中催芽、精量播种、暗化出苗、苗期保温保湿及水肥药管理,以降低早稻育秧风险,提供规格化秧苗;集中育秧要科学布局,经济适用,规模适度,便于统一管理和方便取秧、运秧。

    有条件的地区应采用大棚旱育秧或工厂化育秧,也可以因地制宜地采用大田旱育秧或田间泥浆育秧。根据天气温度及茬口确定适宜播种期、播种量及秧龄,早稻尤其需要注意保温育秧,预防低温冷害,防止烂秧,以提高秧苗素质,培育适龄壮秧。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