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7年4月14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立足技术创新 谨慎对待资本
——访辽宁微科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志龙
□《中国农资》记者 崔海涛

    自去年8月挂牌新三板以来,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辽宁微科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公司又有怎样的发展规划?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来到微科生物的大本营——辽宁朝阳市,见到了公司总经理孙志龙。这位有过从军经历的80后,对公司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立足技术创新,谨慎对待资本,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技术是企业的命脉

    据了解,微科生物是辽宁省从事微生物研究和产业化相结合的生物农药原药、制剂、肥料生产企业,致力于农药、肥料新产品的创新与研发。

    孙志龙对公司产品充满了信心。他以公司的主打产品“生物农药四霉素”为例讲解了公司产品的优势。据他介绍,该产品是由辽宁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于上世纪70年代研发的、由微生物发酵提取的天然农药。他说:“四霉素对环境友好,低毒、高效、低残留,该产品符合农药行业发展的大趋势。”

    孙志龙认为,从农药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科技化、集约化、规模化、环保化是农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供给侧改革来看,淘汰落后产能也为现代农药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他说:“随着国内农药行业洗牌和整合的加速,技术创新将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引擎。”

    除了在农药行业发力外,微科生物还把注意力转向了生物肥料,很早就着手开展了自主核心菌种不吸水链霉菌在肥料上的研发应用。

    该公司生产的“可来沃”生物菌肥实现了将不吸水链霉菌和根际微生物方向性培养基用于肥料,是针对土壤盐渍化、板结、保墒能力差等难题而研发的恢复土壤微生态平衡的环境友好型生物肥料。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工作,其中要求调好生产方式,突出一个“绿”字,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政策上的支持进一步坚定了微科生物研发、生产、销售生物肥料的信心。

    微生物技术是微科生物的立身之本,是企业发展的命脉所在。孙志龙表示,公司在挂牌新三板后,一如既往地重视技术研发,并加大了相关投入,以确保公司产品在我国粮食安全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新三板是小微企业成长的土壤

    “对小微企业来讲,新三板是企业更快更好发展的土壤。”孙志龙说。他表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革新、资金的投入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所以,“我们进入新三板的初衷就是在适当的时机借助资本的力量尽快地扩大销售规模。”他说。

    他认为,进入新三板后,企业应该用更理性的态度来看待“资本”这两个字。“新三板的‘资’代表了资金和资源。投资机构会更多地关注新三板企业,这给了企业扩大规模的机会,同时随着投资机构的进入,企业有机会对接到更优质的资源,从而降低经营风险。‘本’则更多地指企业本身,包括企业自身的管理、经营和产品等方面。我认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以后,‘资’和‘本’要相互依赖、相互生存。”

    因此,在资本市场上,微科生物需要的是资金与资源兼重的投资者。他说:“我们希望投资者一方面有资金,另一方面还要有深度。比如投资公司具有较好的市场前瞻性,他们的加入会给我们呈现不一样的视野,而龙头农资企业则拥有更加成熟的渠道,他们的加入会有益于我们的产品推广。”

    基于这样的认识,微科生物正谨慎地寻找投资者,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投向内部管理、科技研发、基层销售等事项。随着公司公信力的提升,微科生物的销售格局也在发生变化。“挂牌新三板后,我们对外宣传的力度和范围正在扩大,这样我们可以和更多的优秀经销商合作,同时销售人员和经销商的信心更足了,这都促成了销售工作向更好的方向开展。”

    资本市场风云激荡,微科生物在这个领域才刚刚起航,谨慎的战略导向更适合企业的发展,然而在资本市场上的得与失都不会妨碍该公司在技术创新上的努力。未来,该公司仍将把技术研发放在首位,以达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