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7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化肥头顶“三座大山” 制酸迎来多元时代
化肥行业寻求破局之道

□《中国农资》记者 徐晓磊 焦自宣

会议现场。
会后代表相互交流。

    近两年,化肥行业可谓是负重前行,产能严重过剩、生产成本激增、环保压力加大像“三座大山”,压得化肥行业喘不过气来,由此导致的出口困难等问题也日益凸显,而下游市场的需求乏力更是雪上加霜。为确保粮食安全与“三农”问题,化肥行业需要在“化肥零增长”基础上进一步提质增效,保证化肥的有效供给。而化肥行业如何才能在突破发展瓶颈的同时,承担起粮食安全与农业生产的任务呢?记者在“2017年硫及化肥市场研讨会”上得到的信息显示,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行业需形成合力、不断创新,如此方能解决行业发展与市场需求两方面的问题。

    面临行业低迷现状

    磷复肥行业该何去何从?

    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磷矿石生产国,10年来,磷矿石产量一直呈增长态势。磷肥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贸易顺差的化工产品之一,但随着化肥大行业的不景气,磷肥市场也受到剧烈冲击。

    “目前磷肥行业面临诸多问题,行业发展严重受挫。”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信息部主任王莹介绍说。她表示:“我国磷肥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尖锐,新增产能持续投产,落后产能退出缓慢;利润率下降严重,亏损面扩大,去年磷肥行业利润率仅为0.58%;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同质化严重,新型产品占比不高,可满足平衡施肥、测土配方施肥和机械化施肥的肥料不多;资源保障微弱,主要原材料硫资源对外依存度超过50%;环保压力巨大,磷石膏仍需有效解决。”

    对于磷复肥行业的未来发展,王莹说:“2017年,我国磷复肥行业整体稳中有降。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深,优惠政策取消、产业政策调整、税费制度改革使得行业成本压力加重;种植结构调整和化肥‘减量增效’的农业政策减少了用肥需求;环保法、环境保护税法、大气十条、碳交易、水十条和土十条等环保新政出台,令磷复肥行业环保压力再度增加,环保投入提升。种种利空,导致后市前景不甚乐观,但好在成本高位与供需平衡收窄提供利好因素,有利于后市挺稳。”

    多重因素施压,是磷复肥行业面临的现状。而在此现状下,磷复肥行业又该何去何从?

    第一,内部增效。“攘外必先安内”,行业需要发展,首先要从内部改革。成本问题是现在困扰行业的主要问题,不仅降低了行业的利润率,也影响了产品出口。所以,企业需要灵活采购方式,降低原材料成本;调整人员结构,降低管理成本;合理安排资金,降低金融成本;提升质量,改进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市场状态下,企业也需要加快转型,创新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竞争力。

    第二,外寻出路。行业要具有敏锐的触角,时刻关注政策变化和市场动态,并随之而动,不能固步自封。企业需要快速适应农业需求变化,调整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快速适应市场流通变化,调整销售模式,抢占下游市场;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经营能力,发展国际资源,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增强国际话语权。

    内以求变,外争发展。在行业不断去产能的进程中,一成不变者必将被行业淘汰,唯有不断革新,方能在行业发展大潮流中分得一杯粥。而行业也将在企业内部的不断深化,与外部多方位发展过程中,整体升级。

    多元化背景下

    制酸行业如何创新发展?

    硫磺作为磷肥的原料,市场走向倍受磷肥从业者的关注。而我国随着制酸的多样化,硫磺制酸的市场占比越来越小,新型酸迅速抢占市场份额。2016年,硫磺制酸总产量4259万吨,同比下降4.2%,而冶炼酸产量达3252万吨,同比增长7.6%,占制酸总产量的34%,预计未来冶炼酸的产能和产量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姿态。

    近几年,硫磺产量的不断增加,硫磺市场也日渐下行,供需平衡已经打破。“硫磺市场已经达到并且超过供需平衡的状态。”CRU分析师赵磊表示。他说:“业内人士已达成基本共识,硫磺过剩时期已经到来,过剩量也将日益增加。硫酸增量地区主要以前苏联与中东地区为主,其中,中东地区供应量增量尤为显著,大量硫磺的产出与其本身消费量的微弱,导致其硫磺大量投放国际市场,加之其生产地离港口较近,物流成本极低,为出口提供了有利条件。”

    供需平衡打破造成的最直观影响便是市场主导体的转移,买方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价格也随着下滑。“硫磺的价格在2011年达到一个波峰后,便一路波动下行,目前已经处于低位,未来硫磺价格仍有下滑空间,下滑过程中或有反弹,但总体幅度不会太大。”赵磊如是说。

    国际硫磺价格的下行为我国硫酸行业的发展提供给了契机。硫酸制酸的质量仍然具有优势,但我国硫磺大部分依靠进口,往年国际硫磺价格的高位压缩了硫磺进口的利润空间,也为冶炼酸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冶炼酸以其低成本的价格优势迅速抢占市场,得以快速发展。而如今,硫磺价格的下跌,又为硫磺进口提供了有利因素。据海关统计,2016年我国硫磺进口价96.8美元/吨,同比下降35.0%,硫磺进口量也有所增长达1196.1万吨,使得国内硫磺表观消费量突破“1700”大关。

    所以,在多元化制酸背景下,制酸行业要如何创新发展呢?

    首先,国际硫磺市场价格走低,可以趁此契机加大硫磺进口,同时发挥我国自身优势,进一步压低硫磺进口成本,为硫磺制酸降成本提供可能。

    “中国可以从源头上影响供应,通过供应影响价格。”隆众资讯分析师张茂晶认为,我国应把消费作为闭环的起点,优势企业形成联盟,联合采购,以进一步压低进口价格,扩大利润空间。

    再者,发展多元化制酸方式,提升新型制酸的质量。新型制酸方式的涌现,打破了硫磺制酸一家独大的市场格局,也为行业的整体升级提供了助力。同时,新型制酸的优势十分明显,但其制酸质量相较于硫磺制酸仍有不足,仅以价格取胜非长久之计,新型制酸在发挥原有低成本价格优势的同时,应加强研发力度,保证制酸质量。

    “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多元化制酸时代的来临,为行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不同制酸方式也各有优劣,唯有硫磺制酸与多元化制酸并举,行业才能产生合力、良性循环、合力竞争,从而推动行业的整体升级。 

    困局之下

    如何才能破局而出? 

    化肥行业整体低迷,氮肥行业首当其冲,钾肥也未能独善其身。2016年,氮肥行业亏损严重,全行业亏损93.8亿元;钾肥虽然利润好过氮肥、磷肥,但全年利润同比降幅却也高达40.6%。2017年,氮肥未能一扫颓势,氮肥市场整体形势并不乐观,竞争依然激烈;钾肥也难以重振旗鼓,明显高于其它品种的出口关税使得企业出口基本无望,而优惠政策逐步取消,铁路和汽运费用调涨,加之钾肥企业多地处偏远,运输成本较其它品种也更加高昂。

    如今困局之下,氮肥与钾肥行业实现企业自身蜕变和行业整体升级?

    一方面要淘汰落后产能,发挥优质产能,加大海外开发力度,将过剩产能向海外转移。产能过剩可以说是化肥行业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近几年,产能的快速增长造成了供大于求的现象,导致市场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转变,从而出现了上游成本激增,下游市场价格上涨乏力的怪象。唯有将落后产能淘汰出市场,让过剩的优质产能,发挥自身经验与技术优势,走出国门、产能转移,才能形成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分配与高效利用,从而提升行业竞争力。

    另一方面就是要不断创新,发展增值肥料与水溶性肥料等新型肥料。随着化肥零增长行动的稳步推进,提质增效成为了化肥全行业需要努力的发展方向,氮肥与钾肥也不例外。在竞争愈加激烈的肥料市场,只有不断优化自身产品结构,深化产品研发力度,拓宽产品类型,形成产品多元化发展,不断增加肥料附加值,提高肥料利用率,方能令自家产品从市场中脱颖而出。

    另外,单纯就钾肥而言,要继续提高钾肥自给率。我国钾肥可采资源少,开采难度大,运输成本高,进口能够缓解国内钾肥矛盾,并且我国钾肥进口价格一直处于全球价格洼地。但是过度依赖进口,仅靠谈判维持价格洼地难以久持。近几年,我国钾肥自给率稳步提升,去年已接近60%,但进口占比依然巨大。所以,钾肥自给率要持续关注,稳步提升。

    如此优胜劣汰之下,行业结构得以优化,资源能够合理利用,企业竞相创新研发,形成合力,发力于一点,推进行业整体升级,破局而出指日可待。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