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环境政策的收紧,农药企业面临着较大的转型升级压力。近日,2017年绿色农药先进制造院士论坛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召开。10位中国工程院院士、21位高校专家和一些农药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绿色农药发展、农药企业如何创新升级等话题,共同探讨农药绿色制造的最新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
增效提质才是减量关键
离不开又害怕。想必这句话最能反映老百姓对待农药的矛盾心态。农药会危害食品安全吗?有机农产品真的无毒无害吗?哪些新技术能让农药实现绿色化……
“2015年,针对农作物的病虫草害,我国各级农业部门展开了积极的防治,最终挽回水稻损失3300万余吨,小麦损失1668万余吨,玉米损失1560万余吨,蔬菜损失3778万余吨。我们常说,中国用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人口,这其中,农药功不可没。”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副校长宋宝安用一组数据证实了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农药的必要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钱旭红介绍说:“使用农药每年可以减少35%的农业损失,挽回近3000亿美元的农业生产额,而发达国家单位面积的农药使用量一般是发展中国家的1.25到2.5倍。”他同时提出,农药不能一味强调减量,更要强调增效,最重要的是强调提质。
听起来,农药似乎是造福社会的好东西。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加强,近些年,人们对农药的恐慌心理越来越甚,以致达到了谈药色变、闻药心惊的地步。
“是信任危机致使农药妖魔化,更多是源于对食品安全的过度焦虑。”宋宝安院士在论坛上直言,我国农药行业发展面临尴尬的局面,农药因残留问题、致癌问题被几近妖魔化,人们谈农药而色变。针对如何解决这种尴尬局面,他提出四条发展路径:一是从传统的仿制体系走向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二是新农药创制要基于手性为导向、天然产物为导向的农药创新策略;三是化学农药零增长计划,中小企业转型为植保服务机构;四是加大开发省工、省力的高功效农药及施用技术。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也许很少有人知道,最早的有机合成农药DDT还得过1948年的诺贝尔奖。”谈到农药的前世今生,钱旭红几多感慨:“1962年,一位叫做卡尔松的美国生物学家通过一本书——《寂静的春天》,对农药造成的生态污染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全世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当时很多人认为,农药行业亟需整顿。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本书,促使农药发生重要转型,从关注自身效力,到关注生态影响,逐渐走上了绿色农药的道路。”
“我们需要绿色农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不是回归到原始的生态。”钱旭红认为,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盲目追捧,很大程度上是认为农药使用量太多了,这一看法既全面又不全面。据Science杂志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亚洲,日本才是农药用量最多的国家。那么为什么日本食品却比中国食品让人放心?钱旭红解释说,这是因为我国是单一农药品种重复过量使用,而日本则是在植物生长的每一个阶段使用不同的农药,每一种农药的用量都非常少。
“过量使用农药造成的后果就是过量的农药残留。”钱旭红继续为大家科普:“农药残留不可怕,可怕的是农药残留过量。因为实际上,农药是所有化学品中,安全性最可知的。以杀虫剂敌百灵为例,它的急性毒性LD50是630毫克每千克,而我们常用的阿司匹林急性毒性就有400毫克/千克,咖啡因有174-192毫克/千克。一般来说,LD50数值越小,毒性越大。”
发展绿色农药恰逢其时
2015年10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因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和青蒿素一夜之间成为国内万众瞩目的焦点,而同时获奖的两名科学家所发现的阿维菌素、伊维菌素论其贡献同样不容小觑。值得一提的是,阿维菌素,正是目前全球用量最大、使用技术最成熟的生物农药,其市场前景被农药行业普遍看好。
“美国还有一个绿色化学挑战奖,是与国家发明奖、国家科学奖并列的国家级奖项。但不同于后两者的是,绿色化学挑战奖是针对单独的领域设定的奖项,它的很多奖项都颁给了农药。所以,不要以为做农药上不了台面,它一样很高大上。”钱旭红说。
虽然传统农药的研发主要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不过在现代绿色农药的研制中,中国科学家同样可以大展拳脚。此次论坛上,就有很多院士和专家带来了自己团队最新的科研成果。例如:钱旭红的绿色农药分子靶目标化学生物学,通过改变新烟碱的分子结构,变反式为顺式,冲破了新烟碱在抗性、鳞翅目低活性、蜜蜂毒性上的3大瓶颈;北京化工大学谭天伟着眼绿色生物制造技术,其手性医药中间体酶法绿色合成新过程,使有机溶剂使用量减少了35%,固废减少90%,废水减少2/3;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则利用膜分离技术助推农药清洁生产和污染处理,这种技术是物理过程,不需要加入化学试剂。
论坛上,针对浙江农药企业如何突出重围这一核心议题,相关院士、专家们建议,浙江人才密集,技术先进,原材料丰富,具备发展绿色农药的先天优势,但要避免产能过剩和同质化建设。各企业要从提供产品升级到提供解决方案,要从单一的农药企业转型为生命科学公司。随着环保政策越来越严格,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会受到冲击和影响,但经过这一轮洗牌,能够存活下来的企业,未来一定会有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