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1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未来杀虫剂市场应围绕“替”字做文章
绿色、低毒、高效、环保产品有望成为市场宠儿
□《中国农资》记者 贾然然

    众所周知,杀虫剂是农药中的重要品种,其使用水平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安全、环境生态安全、农药使用安全。在农药使用量零增长以及行业发展秉承“绿色环保”的生态背景下,杀虫剂行业未来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近日,第二届杀虫剂发展与推广应用交流会在江苏昆山召开。与会领导、专家在接受《中国农资》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杀虫剂企业应围绕‘替’字做文章,积极进行产品结构优化、推陈出新,淘汰高毒杀虫剂品种,科学找寻具有差异性的替代产品,才是未来企业‘减量增效’的方向;与此同时,未来新型杀虫剂的研发市场前景可期,符合‘绿色、低毒、高效、环保’发展理念的新型杀虫剂将成为市场宠儿。”

    产业发展切勿“盲目跟风”

    杀虫剂在我国农药生产中扮演重要角色。近年来,我国杀虫剂整体呈现品种结构优化、产品研发水平提高的趋势。用不用农药,用多少农药需从实际生产出发。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害虫在大量同质化杀虫剂的作用下,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抗药性,甚至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抗药害虫,所以,在农药使用量零增长以及全员秉承的“绿色环保”的生态背景下,杀虫剂行业未来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聚焦杀虫剂目前发展情况、分析有关政策利好、把脉创新突破口,科学引领杀虫剂产业推陈出新将是业内人士关注的几大焦点问题。据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植保植检处处长王建强介绍,“在‘农、科、教、企’四方的共同努力下,各类杀虫剂产品的占比和使用总量呈双降趋势。自2011年以来,杀虫剂年均使用量(折百量)为12.6万吨左右,比1991-2010年下降了13%,占所有农药中的比重为41.76%;而上世纪80年代占杀虫剂占所有农药比重70%以上,90年代占60%以上,2000-2009年则占50%以上,基本上10年下降10%,双下降的趋势比较明显。而从防控的总面积来看,2010年以来比上个10年增加了10%左右,比上世纪80、90年代增加了20%-30%。防控面积有所增加,而杀虫剂的使用量却在下降。“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杀虫剂呈现品种结构优化,研发生产使用水平提高的趋势,也说明了我国正在加快对使用量大、防效差等老旧品种的淘汰步伐。”王建强说。

    总体来看,我国农药行业正在向“高效、低毒、低残留”方向发展,杀虫剂品种也在向安全性高、生物活性高、选择性高的“三高”方向发展。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推广研究员束放建议,2017年杀虫剂产业应密切关注玉米油菜种植减少,棉花等作物种植增加带来的用药量变化,不要盲目地跟风研发、生产、推广。束放坦言,目前抗药性也成为影响杀虫剂市场走向的主要问题之一,针对防治飞虱、棉蚜等抗药性水平较高的虫害,市场期待新产品出现。

    随着环保安全政策要求的不断升级,国内外农药企业之间的重组整合频现、力度空前,这也为农药产业创新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其中,杀虫剂结构调整是三大类农药品类中调整幅度最大的品类,杀虫剂的应用市场一直保持健康稳定发展,许多高效、低毒、对环境友好的农药得到广泛地推广使用。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新型创制杀虫剂的研发陷入瓶颈期、不合理使用导致抗药性增强等问题严峻。未来,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进程中,如何科学地研发出‘接地气’的新型杀虫剂品种?如何正确引导农户科学用药?是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更是占领杀虫剂领域制高点的有力武器。”

    专家预测“明星”产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是研发方向,有哪些新的杀虫剂品种能更为准确地被投放到市场?束放在报告中预测,2017年杀虫剂需求较大的产品依次为:敌敌畏、毒死蜱、辛硫酸、敌百虫、杀虫双、杀虫单、乙酰甲胺磷、氧乐果、吡虫啉、三唑磷、噻嗪酮;杀虫剂中增幅较大的产品为:绿僵菌、藜芦碱、乙基多杀霉素、苦参碱、白僵菌、除虫菊酯等等。“未来,杀虫剂行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农药抗性。毒死蜱、噻嗪酮、噻虫嗪对飞虱防效较差,防效为50%-70%;杀虫单、三唑磷、毒死蜱对二化螟防治效果差,防效为50%-70%。江西、湖南局部地区氯虫苯甲酰胺已无法防治二化螟,2016年湖南、江西二化螟发生为历史之最,2017年更要引起高度重视。”她表示,未来生物农药将在政策方面会有一定的优势,其“安全、环保、无残留”等特征,是未来发展趋势,而我国生物农药研发制造已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前景可观。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钱旭红建议,“未来杀虫剂创新的层次应该从新结构、新母体、新机制过渡到新靶标,从机构上的小变动过渡到机制上的大变动,未来新型杀虫剂的研发市场巨大,哌虫啶、环氧虫啶等符合‘绿色、低毒、高效、环保’发展理念的新产品将成为市场宠儿。”与此同时,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教授覃兆海表示,双酰胺类杀虫剂目前还处于初步阶段,未来将会有更多优秀的品种问世;新烟碱类杀虫剂并未走到末路,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密封毒性问题完全可能通过结构优化得到解决;以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为靶标的杀虫剂或将成为明日之星。

    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教授吴学民表示,新的制剂品种还在不断优化,农药制剂对质量、功能、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农药制剂领域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尚需进行量化、精准、微观的研究。未来要重视制剂的重要性,这对于提高农药利用率、降低其在非靶标区域和环境中的投放量与环境污染,促进农药行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提质增效成为发展“主旋律”

    “未来,农药生产企业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应该摸准一线需求以及宏观政策,实现对症下药。”另据束放介绍,目前,国内已经将39种毒性较高的农药列入禁止生产销售、使用的名单。胺苯磺隆复配制剂和甲磺隆复配制剂也将于今年7月1日起全面禁止在国内销售和使用;三氯杀螨醇将于2018年10月1日起面临全面禁止销售、使用。另外,一部分毒性较高的农药在部分作物上已经禁止使用或者进入禁限用时间表。比如,2018年10月起,氟苯虫酰胺将被禁止在水稻作物上使用;2018年10月起,国内禁止克百威、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等在甘蔗上使用。“禁用限用手段是农药市场调控的措施之一,这对于淘汰高毒品种、刺激市场研发出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产品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束放说。

    食品安全关键在于如何减少农药残留、如何避免农药过量使用,这才是我们现在应该关注的问题。钱旭红表示,农药减量只是保证食品安全的一部分,科学用药才是核心。不能一味地要求减量,更重要的是提质增效。”

    “现阶段,杀虫剂的研发、推广、应用等多方面都在逐步完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值得深入探讨学习,但不能盲从,还需从我国杀虫剂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脚踏实地做好新型杀虫剂品种研发工作,科学严谨地将优秀技术、产品投放到农业一线,通过‘接地气’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帮助农户合理使用,这是我国农药行业需要综合改进的地方。”王建强如是说。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雷仲仁也建议,第一,未来应加强规范、科学使用杀虫剂。一方面,要准确鉴定害虫,对症下药;另一方面,根据害虫特征合理选择药剂以及使用量,改变杀虫剂不科学混用的习惯,减少抗药性的发生。第二,加强安全用药宣传与培训。加大农民培训资金投入,积极开展农民田间学校等多种培训方式,增强科学安全用药意识,从源头上减少药害的发生。第三,实行农药销售、购买和使用许可制度,即没有执照不能卖药、买药、打药。第四,大力发展专业合作服务组织,建立专业防治队伍,规范不科学的用药行为。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