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因为土壤、农业、环境,化肥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化肥本身没有问题,也不单是养分的事。但发展至今,依然说化肥行业存在诸多问题,意味着我国距离科学施肥还有一段距离。
第一,不接地气,还“淘气”。化肥长期过量投入,造成土壤有机质及其肥力透支,土壤污染严重。7成土壤障碍、3.492亿亩耕地被污染,已成事实。同时,化肥对碳排放和雾霾的“重要贡献”已成事实。最新研究揭示,土壤中释放的碳正在加快全球变暖。化肥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氮氧化物,成为雾霾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第二,必然耗能,也耗地。一方面,传统化肥工业属于典型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行业。随着科技的进步,污染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但高能耗和排放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化肥长期过量不合理使用,导致土壤基础养分含量下降、养分分布不均衡、土壤酸化或盐碱化问题等,土壤地力十分脆弱。
第三,氮素消耗大。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养成了重氮肥、轻磷钾肥,重大量元素肥料、轻中微量元素肥料,重化肥、轻有机肥的施肥习惯。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我国化肥产量7627.36万吨(折纯量,下同),其中氮肥4943.8万吨,磷肥2026.4万吨,钾肥611.9万吨。氮肥占化肥总量的65%,是磷钾肥总量的两倍。
第四,养分利用率低。2013年,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平均为33%。2015年,伴随国家化肥零增长行动计划的实施,化肥平均利用率提高到35.2%,比2013年提高了2.2%,但与发达国家化肥利用率65%相比,差距还很远。
第五,适合定位养分材料。肥料,无论是有机的、无机的,单一的、复合的,速效的、缓效的,全营养的、专一型的……都是为了满足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养分的需求。随着化肥变改、肥料多元化、复合化以及构筑“土肥和谐”的需要,相对化肥而言,定位为养分材料最适合。
第六,应当改性增效。当前,化肥利用率低、养分不均衡、功能相对单一的现状,已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对化肥品种、功能、性质的集优要求。因此,必须对化肥进行改性增效,包括推进化肥由单质化向复混化发展,提高养分利用率,科学养分配比,增强产品综合能效,与生态环境友好。
第七,应当复合化。单质化肥具有养分不均衡、副成分含量高、肥效作用时间短、对土壤造成不良影响等缺点。通过复合化,特别是有机无机复合化,可以实现均衡养分,改善化肥理化性状,减少副成分含量及对土壤的不良影响,增加肥效持久性等等,还能节约资源。
第八,必须功能化、个性化。我国农业生产特点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地块小、养分空间变异大。这就要求化肥产品必须实现功能化、个性化、差异化,这是符合我国农业生产国情的基本要求。
第九,剂型接口应当便利。我国农业生产耕作方式差异变化大,施肥方式多样,包括基施、冲施、撒施、喷施等,这就要求在具有相同功能、性质、功效的基础上,增强剂型的便利性。如颗粒、粉末、膏剂、水剂以及时效性方面的要求。
第十,必须因地制宜。我国农业耕作条件复杂,南北差异、梯度差异、平原与山地差异、水地和旱地差异等,这就要求肥料从品种、功能、性质、使用方法上,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因种而宜,以构筑土壤生命共同体为要。
除了上述问题,还有渠道沟通、资源配置、冬储政策等,显然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因为农业,接天连地,应当物候齐观;因为农业,天地人和,和的思想很重要。不能偏激,一偏激就会出问题;因为农业,土离不开肥、肥离不开土,土肥一家亲。当前,为了适时调整化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思想在前、理论先进、技术跟进、模式创新、市场托底……所有这些,都应当落在“土肥和谐”上。
(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