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化工学会化肥专业委员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化肥行业转型升级高峰论坛在上海圆满落幕。与会专家围绕《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2017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以及《“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精神,对传统化肥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型肥料与废物制肥等产业的发展做了深入的探讨和展望。
提质增效借东风 稳中求进迎转型
在粮食连续多年增产之后,我国农业领域积累的深层矛盾和问题开始逐步显现。化肥过量施用、肥料利用率低不仅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还带来资源浪费、面源污染等问题。随着《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方案》《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方案》等政策的先后落地,化肥消费的高速增长期基本宣告结束,肥料行业已进入结构性调整时代。
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副主任、全国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商照聪表示,根据国家化肥零增长战略的要求,全国化肥产能总量的调控目标是:到2020年,氮肥产能控制在6060万吨左右,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0%;磷肥产能控制在2400万吨左右,产能利用率提升至79%;钾肥产能控制在 880万吨左右,自给率提升至70%。在调控产能的同时,国家还将大力推动化肥生产原料的结构性改善。商照聪介绍说,到2020年,全国采用非无烟煤的合成氨产品占比预计将从目前的24%提升至40%左右;硫资源对外依存度下降10个百分点;采用浮选技术提高中低品位磷矿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使入选的磷矿品位下降2至4个百分点;加大对难溶性钾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迅速提高生产规模。此外,国家还将通过政策杠杆促进肥料行业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以提高化肥利用率和产品质量为目标,大力发展新型肥料,使其市场占有率从目前的不足10%逐步提升到30%,保障肥料质量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更加安全可靠。
针对近期有机肥替代化肥政策引发的热议,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刘化章表示,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有机肥不可能完全替代化肥,化肥零增长也并非要完全消灭化肥,因为任何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前提是必须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刘化章介绍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化肥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事实在短期内很难发生较大改变。由于人口基数庞大,中国的总人口数在2033年之前仍会保持惯性增长,粮食总需求也将随之增长。按照目前年均人口净增长800万、每人年均消耗粮食400公斤、每吨氮肥增产粮食7.5吨计算,未来年均需增产粮食360万吨左右,年均需增产合成氨58.28万吨或尿素102.6万吨。他认为,化肥零增长、有机肥替代应着眼于提质增效、科学施肥,打好传统化肥与新型肥料相结合的“组合拳”,而非将化肥“一棒子打死”。
上海化工研究院化肥所副所长陈明良教授表示,国家已先后取消传统化肥行业在原料、电价、运费、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同时放松出口政策,简化行业监管制度,通过政策杠杆引导传统化肥企业转型升级,化肥品种也将向高效化、差异化、功能化等多元方向发展。陈明良指出:“表面上看,政策的趋严趋紧对中小微型肥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实际上也预示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中国农业的现实问题与政策变化带来的生存压力,正在倒逼传统化肥企业反思整个行业所存在的问题,率先顺应趋势并借助政策‘东风’完成转型升级的企业,将在未来的发展中挖掘到更多深层次的政策红利。”肥料企业需要深化认识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转变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方式,向节能、降耗、减排的方向发展。
全营养平衡施肥 还土壤自然生机
土壤中的各种营养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保持土壤营养平衡对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提高作物品质至关重要。合肥工业大学新型肥料研究所韩效钊教授表示,目前我国的耕地土壤主要存在五方面的问题:一是土壤污染比较严重;二是土壤有机质不足;三是土壤营养不平衡;四是土壤营养不匹配;五是土壤因素阻碍光合作用。韩效钊指出,养全面且平衡的土壤才能生产出健康优质的农作物,解决土壤问题必须有的放矢、综合调理,科学应用土壤调理剂、生物有机肥、中微量元素肥、有机碳营养肥等,并着力开发与作物养分需求同步的施肥技术。
作为现代农业的“一号技术”,水肥一体化是实现减肥增效目标的必由之路。韩效钊指出,推动水肥一体化的关键在于根据不同的作物与不同的时期,研发系列化的肥料配方与相应的施肥技术,通过配方肥料、科学施肥来提高肥料利用率。对此,韩效钊特别强调,肥料企业应关注液体型水溶肥料制备的三大共性技术:一、中微量元素的螯合技术;二、肥液润湿性能优化技术;三、营养元素水盐相图绘制与应用技术。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建明也表示,近几十年,由于过量施用氮、磷、钾,导致我国许多地区的耕地土壤中大量元素富集,中微量元素严重不足,土壤的自然养分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农产品的品质也随之下降。他提出“用天然营养替代化工营养,用天然物质替代化工物质,实现全营养平衡施肥”的理念,并认为研发推广以中微量元素肥为代表的新型肥料,有利于使土壤回归到自然生机的状态,从而种出营养全面的高品质农作物,将健康传递给子孙后代。
中国生物刺激剂发展联盟秘书长熊思健表示,生物刺激剂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能有效改良和修复土壤、提高肥料及农药的利用率,起到提氮解磷固钾、补充中微量元素的作用,从而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对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抗性,保障化肥减量增效、作物增产提质。生物刺激剂的市场前景广阔,利润空间也非常可观。
废物制肥节省资源 变废为宝优化供给
2016年5月28日,国务院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2017年,国土部、发改委印发实施《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将土壤生态整治列为主要目标之一,修复受损土壤、保障土壤健康成为未来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任务。上海化工研究院土壤修复工程中心副主任张长波认为,我国当前的农田土壤综合治理工作主要应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消除物理性障碍,改善土壤的结构、质地、孔隙度、水分和温度状况等;二是改善化学环境,调整土壤酸碱度、含盐量,改善阳离子交换性能,控制有毒物质的含量;三是提高养分,添加有机养分、无机矿物质等成分,提高贮存能力等;四是消除生物性障碍,提高病虫害抗性,改善治病因素。与此同时,张长波还表示,对矿渣、尾矿等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对工业生产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资源化研究,也有利于缓解我国的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问题。
江苏省农科院资环中心研究员邵建华表示,所有的废弃物都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将农业、工业、生物产生的各种废弃垃圾通过加工制肥的方式归还土壤,是有效利用废弃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
邵建华表示,当前我国的农用肥料现状可以用“三最”来概括,即化肥生产量最大、化肥施用量最多、肥料利用率最低,由此导致土壤肥力及质量、农作物抗性及品质的下降。邵建华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三点:一是施用有机肥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二是施用生物菌肥来增加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三是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来平衡土壤营养。这几种肥料都可以通过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来进行生产,如利用秸秆、禽畜粪便、城市污泥等有机废弃物生产有机肥、生物菌肥以及有机无机复混肥,利用硼泥、高炉渣、磷石膏等无机废弃物生产水溶性有机中微量元素肥、枸溶性无机中微量元素肥、全元素复混肥、BB肥等。
针对废弃物制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邵建华表示,在综合利用废弃物的过程中,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以废治废,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二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合理组合;三是大材大用,小材小用,物尽其用。他还特别指出,未来肥料的创新目标是提高利用率,而不是含量,利用废弃物生产和使用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可以有效减少肥料的流失,显著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既是绿色食品用肥的最佳选择,也是今后复混肥料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