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液体加肥站这一模式进入行业的视野,用几个大罐子、一个计量器就可以完成站点的建设,以其成本经济、简单操作的特点受到业界关注,并由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全国蔓延开来,直至今日势头未减。
近日,在广东东莞,记者见到一种新型模式——精准配肥站,与传统的加肥站相比,它在运营上进行了改造和升级,在操作上更加灵活和科学,便于远距离运输,而且添加了测土和营养诊断的环节,让肥料配比更精准、更科学。
精准:液体肥也可以实现“先测后配”
传统的加肥站是将液体肥从工厂运输到站点,用几个液罐或者水桶分装,再用计量器称重销售给农户,虽然建设成本不高,便于销售管理,但是不利于远距离运输,液体肥的配方也只有简单的几个作物生长阶段的配比,适用于一些规模较小的散户,经济价值难以体现。新型的配肥站则舍弃了传统的罐装,被不同规格的液袋包装代替,有点像日常生活中洗衣液的简装版,尽管规格大小不同,但是它们都整齐地摆放在纸箱中,方便各种交通工具和长短运距的需求。
据了解,简化包装只是升级的一方面,配肥站最大的亮点体现在“配”上,原理和测土配方的掺混肥相同,只不过是将颗粒肥变成了液体肥。不过,要想实现精准配肥,就要有“把脉诊断”后的配方。为此,配肥站增加了两项检测环节:一个是测土,一个是测叶片。据配肥站的原料提供方——东莞一翔液体肥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克纬介绍,在种植之前,先要通过测土对土壤进行基本分析,包括pH值、盐碱度等六项关键指标,这为底肥的选择和追肥施肥方案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测土之后,还要在不同时期对作物的叶片进行检测,检测叶片中的氮磷钾含量,目的是跟踪肥料在作物上的吸收利用情况,根据检测结果再及时调整方案,补充相应的营养元素。不同的作物有着不同的叶片采样标准,一般木本果树作物从种植到收获大约要跟进检测3-4次,草本作物则需要跟进检测2-3次。
根据以往的经验,测土工作一般都是土肥站的专业技师通过测土仪操作的,需要具备一定的硬件设施和农化常识,而在配肥站又该如何操作呢?胡克纬给记者展示了两个体积不大的手提箱,一个是简易测土箱,一个是植株养分速测箱。打开箱子后,里面挤满了瓶瓶罐罐和各种仪器。他告诉记者,只需要通过这两个箱子就可以现场快速完成两项检测工作,而且上手操作非常简单,只需要两个小时就可以学会。
检测后就可以制定“药方”,工作人员再根据药方来“抓药”。胡克纬介绍,每个配肥站都配有四个主体配方肥,可以搭配出满足不同作物生长需求的配方产品。针对一些小散户,可以将不同含量、不同规格的液体肥像抓药一样进行现场组合,农户拿回家即可使用。过程中减少了BB肥的称重环节,操作起来更加简单。如果是针对一些面积较大的种植基地,就可以直接在工厂生产出配方肥。
据了解,配肥站的产品均为悬浮液体肥,其核心技术有三大特征:首先是浓度非常高,这就意味着含水量少,减少了运输上的浪费;第二是与清液型液体肥相比,养分配比更灵活;第三是在现场配比时,能做到很好的相溶性,表现很稳定。这三大特征可以在液体肥的推广过程中具有非常强的适应性。
科学:营养均衡需要全程监控
配肥站的功能性得到了一定升级,主要体现在精准配肥和减少肥料的浪费上,据此项技术的支持方——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作物营养与施肥研究室张承林教授介绍,测土与营养检测是严控肥料浪费的两个必要环节。
肥料的浪费第一点是来自于施用后的挥发,尤其是在北方偏碱性的土壤上更为明显,当碱性的二铵与碱性土壤接触时更容易产生挥发。国外为了减少挥发,通常会施用一些磷酸或者硫酸调节土壤里的酸碱度。而更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将肥料中的pH值调低,这样也能很好的减少挥发浪费。所以测土配方是重要的科学施肥依据。
第二种浪费则是由于过量灌溉引发的肥料养分淋洗,作物根系的深度都在一定范围内,一旦过度灌溉就会将根系周围的养分向地下淋洗,从而造成肥料的流失浪费,这就需要工作人员为作物提供精准的灌溉制度,目前张承林团队已经研发出一项新成果——灌溉水分监测仪,一旦出现过度灌溉就会自动报警,从而有效地控制了肥料淋洗造成的浪费。
肥料浪费的第三方面主要体现在作物营养吸收的不平衡,比如说作物在生长初期需要一定量的磷肥,如果补充的肥料配比不科学就会造成浪费,同时对作物也会产生一定负担,所以土壤和植株的检测是平衡施肥的必要前提,通过前期检测、科学配肥、平衡用肥这三个环节,就能很好地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对此,张承林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所谓的平衡营养施肥,不止是肥料的养分均衡,关键是植物最终吸收到体内的养分均衡,因为植物对肥料的吸收会受到土壤、气候、植物长势等因素的影响,否则就像某些养生人群一样一直热衷于关注食物的营养,却忽视了进入体内营养的吸收状况。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关注肥料,还要通过监测植株吸收营养的状况再去调整肥料的营养结构,从而做到最终植株体内的养分是均衡的。
事实上,精准配肥站解决了两个核心问题:一个是配好肥,一个是施好肥。站点的业务内容并没局限在配肥上,还延伸到了农化服务,其中也包括灌溉技术服务。“灌溉和肥料是统一的整体,配肥站的工作人员既要懂得配方肥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具备灌溉的常识。”胡克纬告诉记者,站点的工作人员还需要指导农户科学地使用滴灌,从而使肥料和滴灌释放出最大的作用。他认为:水肥一体化技术是未来规模化种植的必备条件,灌溉和肥料的结合至关重要,这就像枪和子弹的关系,两者结合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市场上的水溶肥产品差异并不大,施用效果主要取决于应用环节的服务和指导。这就对农化服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推进。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促进传统农资流通网点向现代农资综合服务商转型”,那么传统农资流通商该往哪个方向转?通过精准配肥站对经销商进行培训,从而升级农化服务的水平,让他们也能成为农化服务的主力军。
精准配肥站是基于传统加肥站模式升级而成,突破了旧模式中难以突破的瓶颈,不仅可以走出去,还能走得远,更能走得稳。它不仅仅是一个肥料销售平台,更是农化服务的全新载体,期待这种新型的模式可以被业内了解,接受市场的考验。
记者手记
测一测,作物需要“对症下药”
伴随着科技的创新发展,农资产品将会朝着更接地气、更易操作、节本增效、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配肥站正是基于液体加肥站形式上的升级与延伸,它最大亮点就是实现液体肥的“测土配方”。就像人们生病要吃药,吃药前需要各项检测,让有经验的医生“把好脉”后才能对症下药,若是胡乱吃药,病没好,反倒吃出更多的毛病来。作物就像人,不科学用肥不仅会造成一定的浪费和代谢负担,严重了还会影响产量与品质。更何况土壤没有嘴巴,不健康施肥也会对土壤造成伤害。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要改革,行业要改革,产品要改革,施肥同样需要改革,一股脑地供给营养却对作物的需求不闻不问,与健康作物营养施肥的理念背道而驰,所以说配肥站的升级是符合当下热点——智慧农业的升级,是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升级。
“水肥一体化”是我国绿色农业与健康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不止一次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中,需要全社会、全行业的共同推进。几年前,加肥站能够被市场接受说明有其一定的创新和先进,但是单靠企业去推广势头有点弱,现在升级版的配肥站已经在操作性和科学性上进行了改进,希望能够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给这种好模式鼓鼓掌,加加油,共同为水肥一体化的未来贡献力量。